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人关注关心深圳公交多年,但近日有网友在本论坛发表一些不合实际的言论,对于这种情况,结合本人对深圳公交的感受和理解,故发表下个人意见:
首先,该网友提出的“孪生线路编号”现象确实存在,如385/M385、358/M358、203/M203等等。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也有当年的错误决策?三层次公交线网规划在当年算是比较超前的,但是为何一定要使用EMB体系来呢?导致于现在旧的体系(包括K等字母)和EMB体系并存混乱现象。编号最混乱那几年,竟然同时有B,E,H,J,K,M,N,T等字母和纯数字并存的局面,以至于本地市民坐车头晕,外地旅客也不怎么知道哪个字母哪个意思。
其二,EMB体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算是先天缺陷了:不包含地理区域信息。这一点旧的纯数字体系就是秒杀EMB体系。原来的纯数字,1-299是关内,3XX是跨关;4,5XX是中小巴;6,7XX是原宝安区内线,8,9XX是原龙岗区内线;K字头是快车,比如K105;N是夜间巴士,比如N4;......EMB体系呢?除了其本身“快干支”的意义外,在地理区域信息方面就没有这个指向性功能。如:M520是原J1东段,是属于关内线;但是M521就变成龙岗区内线;E线,B线就更别说了。
其三,仅仅凭所谓“市民来信”就把一些老线改成EMB体系内,如前两天的202→M102;改了也就算了,有些还改成那种和原线路毫不沾边的那种编号,比如302→M112;K302→M401等,像这种的多到数不过来。而且这么一改,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多少???为什么那些管理站牌信息的公司忙不过来?除了深圳公交站点多以外,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以至于有很多“品质站台”--好好的站牌,可能就因为一条线路改名就要改沿线的站牌,最后贴一些贴纸草草了之。这样不仅耗材耗力耗钱,而且也极大的影响深圳公交的形象。
其四,现在旧体系和EMB体系并存,十分尴尬:全部EMB嘛,要被骂;全部改回去嘛,又耗时耗钱耗力耗材,还是被反对者骂;维持现状吧,又要被这些“热心网友”“热心市民”骂;你要改EMB不是不行,但是你这样这里改下,那里改下,没有完全改完,这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老年人乘车困难程度加大,年轻人坐车也是懵擦擦;甚至连公交迷这种相对“专业”的人士有时候也会坐错车。
最后,这种混乱情况到底何时能解决?希望交委等相关部门尽快答复并解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啊!
|
|
个人理解:
首先,我想说的是EMB体系相对而言是比较好的,可以直接突出线路的(服务)性质。
比如:
快线(英文名:Express)缩写E
那么该线就是快速公交
新开线命名格式:[express+随机数字]
干线(英文名:Main line)缩写M
那么该线就是普通的常规公交
新开线命名格式:[Main line+随机数字]
支线(英文名:Branch line)缩写B
那么该线就是服务于片区的微巴
新开线命名格式:[branch line+随机数字]
而且使用EMB体系之后不用担心编号问题(编号扩容),还能更加去细分。
像那些还没被EMB体系化的线路只能等到取消或者是合并改号才会被淘汰掉
目前深圳的新开线都是按EMB体系来命名的
EMB体系跟发车时间不挂钩
所以说深圳公交线路按EMB体系来命名是合理的
像以前的那种8ⅩX,2XX是在哪个区的公交命名方式我觉得这就跟深圳地铁以前的文字命名线路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明面直观感觉不乱,但实际上底下乱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