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60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不习乎之辨——《论语》注释质疑之一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2-19 10: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传不习乎之辨——《论语》注释质疑之一

知识性差错(1-2)
2016—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50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注释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浅析
教材注释“传”似不当。

一、语意、语境。
(一)语意。
教材之“传”,所释“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名词性短语,中心词为“知识”。愚以为,原文语意,“传”应为“(向别人)传授(知识)”,主干为“传授知识”(动宾短语,动词性词语),关键词为“传授”。简言之,教材之“传”,意为“知识”,笔者眼中之“传”,应为“传授”。
(二)语境。
1.原文三个问句的(对他人)干啥之“干啥”,均应为动词。第一句动词“为人谋”之“谋”(谋划),第二句动词“与朋友交”之“交”(交往),第三句也应为动词“传授”之“传”——聚焦动作行为。教材注释却改为表事物的名词“知识”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知识)。
2.原文三个问句的对他人(干啥)之“对他人”。第一句“为人(谋)”,第二句“与朋友(交)”,第三句也应说对他人(干啥)——“向别人(传授知识)”。教材注释却将所对的他人变为话语者本人(三个问句皆是“曾子曰”的,“老师传授”向谁,还不是曾子)。
3.原文三个问句的主语均应为“吾”——省略“吾日三省吾身”首个“吾”字。第一句“(吾)为人谋”,第二句“(吾)与朋友交”,第三句也应为“(吾)向别人传授知识”,即以吾为主语。而教材注释却颠倒以“老师传授的知识”为主语,即“知识”为主语。于是,“传不习乎”——“知识,不习乎”。

二、故训、今说。
(一)故训之1与2,两种说法不同。

1.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50页,与百度《论语集注》在线阅读的文字一致)
2.1 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何晏注、刑昺疏《论语注疏》4页,与百度论语集解》在线阅读的文字一致
2.2 云“传不习乎”者。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岂可不经先习而妄传之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7页。此书即《论语义疏》)(注1)
2.3 郭氏翼雪《履斋笔记》: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其害尤甚于不忠不信也。《论语正义》11页)

上面呈现的《论语》注释的四专著,《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它们代表了《论语》研究的四个阶段,同时也代表了四种研究方法,是现代研究《论语》基本资料”(百度论语》)
1,“传,谓受之于师”的“传”,契合教材注释“老师传授的知识”之“传”,“知识”意。
2.1 “不讲习而传之”的“传”,传授意。
2.2 “皆必先习,后乃可传”的“传”,传授意。
2.3 “传亦我传乎人”的“传”,传授意。
2.1、2.2、2.3所述,契合笔者“(向别人)传授(知识)”之述,“传授”意。
笔者同意“2”之说法。
二)三位大家2)今说“传不习乎”之释,1、2两种说法不同。

1.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杨伯峻)
2.1 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李泽厚)
2.2 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傅佩荣)
——《咬文嚼字读<论语>》4页。

1”之《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先生所述(“老师传授我的学业”),契合教材注释“老师传授的知识”之“传”,“知识”意。
“2.1”之《论语今读》作者李泽厚先生与2.2”之《细说论语》作者傅佩荣先生所述(“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与“传授学生道理”),契合笔者“(向别人)传授(知识)”之述,“传授”意
笔者也同意“2”之说法。

三、引玉之砖。
1.试补充应有却因省略而隐身了的词语(括号内文字):

(吾)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向别人)不习乎?

2.愚以为,第三句“传不习乎?”可释作:

别人传授知识,自己实习过吗?

3.“传”可释作:
〔传〕传授,这里指我向别人传授知识。
1.“二·(一)·1.2”之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应是《论语义疏》。

2.“二·(二)”之“三位大家”,杨伯峻、李泽厚、傅佩荣先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