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刘修全
从前,我们家乡农村盖房子,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上梁。
那个时候,农村建的都是土坯房;好一点的是砖根土坯房,墙的最底端砌几层砖头;再好一点的,砖根加砖柱,这就是好人家了。
农村里没有钱,盖房子没那么容易,不是老房子成了危房,或者要娶儿媳妇了,老房子住不下,都不会盖房子的。盖一次房子,要勒多少年的裤腰带,还多少年的债。所以,农村里盖房子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盖房子,消息都会很快传开;盖房子的人家更会通过一种形式,让老少爷们知道自家盖房子了。
上梁作为盖房子中的一道工序,标志着房子的建设进入尾声,在这个时候举行上梁仪式。
上梁仪式会选在上午,因为上午象征着朝气蓬勃,兴旺发达。程序有这样几项:一是放鞭炮。放鞭炮的意思是驱鬼神,祛邪气,保平安;二是撒糖果、花生等。寓意着将来主人的日子甜甜蜜蜜,生活水平步步提升;三是往梁上喷酒或洒水。这个内容源自一个典故。据说姜子牙的一个朋友家盖房子,每到上梁的时候,就会起火,所以,一直无法上梁,还是姜子牙在上梁时做法降雨,才把房子盖起来。后来,姜子牙朋友的后人命运一代比一代强,这就有了“雨浇梁,世世强”这句话。我们那里上梁时要么浇水,要么喷酒,代替降雨。
上梁的施工者,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除了技术水平高些外,还要身强力壮,没有疾病;有儿有女,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缺一不可;等等。身体有病,儿女不全,父在母亡或母在父亡,都被视为不吉利,这样的人上梁,会给主人带来晦气。
房主人会买来一挂大些的鞭炮,房梁上过后,挂在高高的梁上燃放,“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振聋发聩。小孩子们听到鞭炮声,哄拥而至,捡拾没炸的鞭炮和糖果、花生,一些没事的妇女也爱跟着趁热闹,加入孩子们的行列,然后,在一阵笑声中散去。孩子们吃着糖果,蹦蹦跳跳地回家去了。如果上梁时没有人去凑热闹,冷冷清清的,说明这家人缘不好,没人愿意捧场。像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因为童心无邪,小孩子的心里不存在这些是是非非、你恩我怨的。 农村人一心想着过上好日子,会扯一块大红的棉布,请当地擅长书法者,或者学校的老师,写上诸如“风调雨顺”“幸福美满”“连年有余”“福如东海”“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语,并落款上梁的时间,上梁的时候,把红布挂在梁上,希冀将来能吉星高照,祥瑞满堂,给子子孙孙带来无尽的福气。
现在,农村建房的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建的是楼房,不存在上梁这道程序。一般会把上楼板或者浇筑房顶当做上梁,其仪式比过去还要隆重,除了放炮、散糖,还要贴大红对联,有的还拉横幅,或者挂条幅,中午请亲临喝喜酒,以示庆贺。
仪式感越强,说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强烈,对得到的东西越珍惜。从古至今,农民喜爱把祝福、祈求、盼望,融入到许许多多的仪式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乡风民俗。我们要善于从这些乡风民俗中读懂农民,理解农民,与他们同忧愁,共欢乐,共同守护和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刘修全,1964年出生于安徽阜阳。1983年从阜阳农业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曾在颍上县委宣传部从事过10年新闻报道,以后在颍上县委办公室和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事秘书工作。担任过街道办事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人。擅长撰写新闻报道、散文及行政公文,曾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健康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安徽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报道和文章30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