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田安之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或团圆节等,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同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和法定节假日。
那是六十年代末中秋将至,“走亲戚送月饼”也便成了社员们聊天关注的话题。虽麦季欠收,社员们仍坚定不移赤胆忠心,积极踊跃地完成了公粮任务。在那票据购物的年代,民需物资都要凭票购买,月饼也不例外。社员们没有分到细粮,不能去粮所兑换粮票,吃不上月饼政府能不牵挂吗?“月饼不要票,保证能吃到。”政府体察民情送暖百姓,得到这个信息后社员们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大队里写了证明信,红艳的印章给了社员们满满地关爱与充实的自信。
“走,买月饼去!”我与伙伴们一块挎着篮子蹦跳地一路欢歌地向郭里跑去,卖月饼的地方在老街拐角屋里。俺费了老大劲才挤到柜台前,筐筐月饼香味扑鼻让俺垂涎三尺。我证明信及钱交上后,一位上了年纪的大伯及一个小姑娘开始熟练地包装起来:一张黄色包装纸铺展在柜台上,六个头一斤的,均匀地摆上两排,然后捏起两纸角翻卷地按下,再一手指压住,另一只手将角纸对折在一起,拉下纸绳,上下左右十字花一系,有角有棱的确规范漂亮……我与小伙伴在回来的路上总想尝尝,可爹的叮嘱始终回响耳边……
俗话说“娘家的人亲不够,出嫁姑娘的心上肉”。一点不假我就深有体会。那是八月十三日吃完早饭,艳阳高照金风送爽。奶奶再三叮嘱见到你大爷如何问好、礼仪谦让、上应下答、声音响亮等。备课完毕身受重托,奶奶用包袱皮包了两份,每份四包,同去爷娘庙两个舅爷爷家。节礼不多,咱自我安慰“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情重。”两院的舅爷爷、舅奶奶都已仙逝。表大爷、表叔都很热情,礼仪客套畅快自然。最终还是在表大爷家住下的,表叔应邀过来作陪。姑家的贵宾不可慢待,表大爷家早有准备,案桌摆好,茶饮已罢表侄们开始上酒,饭菜都是干净利索的表嫂们做的。
大爷落坐首位,不容我推让,硬是把我按到陪坐的位置。大家依序就位,早有准备的一桌丰盛的家常菜端上:豆腐、豆腐丝、炒鸡蛋、有三哥在小河沟里摸的满满两大碗煎得香喷喷的鱼,又拾了一盘月饼。在当时来说农村没有饭店,这等菜肴那是耀样的一桌农家菜了。原来与我小几岁的表侄们与我嬉笑颜开聊趣正浓,可帮着上完菜,然后表示歉意告辞而去,我起身挽留,他们早已离开没有了踪影。大爷上了些年私塾也是一方先生,书香门地家风是何等的文明德尚!大爷首先斟满一杯酒恭敬地说:“我小时姑母就疼俺,俺正准备看姑去哪,可现在老人家却首先想着娘家人,俺深谢,这杯酒是敬给我姑母的。”双手放在我的面前。我致谢后接过酒瓶回敬于贵府各位先人,双手放在表伯眼前。大家不住地夸赞我別看人小却有礼仪。大伯喜悦地开始要哥斟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派我酒,大家边喝边聊,哥们便开始关切地询问我家的生活状况,及我的学习情况。我都完美地作了汇报,哥们都开心会意地笑了。
大家畅所欲言谈天说地起来,多是乡邻过往掌故,民俗风土人情。笑声不断酒杯频举。大爷饮酒风趣有味可能喝得也有点酒了,再三地酒杯端起到嘴边话又来了.……我给老姥姥家送月饼,使大爷全家激动不已。大家痛快畅饮,吃着月饼品着佳肴气氛活跃其乐融融,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大家酒足饭饱打着饱嗝满脸春色满堂欢笑,浓浓亲情更添爱意!表侄们含笑进屋含蓄致歉“表叔吃好了吗?……”接着拾掇餐具后从大爷那儿挨个敬茶……
日已西斜晚霞满天,我心情愉悦带着老姥姥家的深情厚谊要起身告辞。各位再三挽留,我回头致谢再致谢!送出村口挥手话别。再看接过的包袱皮,各回一包月饼,回望走远的表哥表侄们,我眼眶湿润了……
【作者简介】田安之,男,山东邹城郭里人,退休教师,爱好阅读及写作,其作品见《济宁文学》、《齐鲁新文学》等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