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如今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超市随手买回包装精美的粮食,却很少想到它们背后的故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和大家说说多年前农村田间地头送饭的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农村劳动,目睹了粮食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农民日常生活中事无巨细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的农村,社员都在生产队积极参加劳动,到处都是一派积极热闹的景象。
每到春天,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天还没亮就扛着农具,推着装有种子的小平车走向那片广阔的田野。清晨的田野,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农民呼吸着泥土的清香开始了有序的劳动。
芒种节气过后,一夜之间麦子地就变成了金黄一片。乍热起来的风吹过庄户人的一身汗水,也扬起了农民的欢声笑语。干活的人们顾不上回家吃饭,家里人也起得比较早,她们要尽早做好饭,送到指定地点,那里有专人负责把饭送到田间地头。
为了不耽误农时, 早出勤送饭,是当时生产队的一项例行管理制度。早上的时间宝贵,天气凉快,人们干活有精神。到了中午太阳当头,人们被晒得无精打采,干不出活。劳动力们回家吃饭,至少需要两个钟头,着实耽误不起。有时公社领导还会检查,看各村是否送饭。
农忙之前,队长就开会宣布:从明天早晨开始送饭!社员们心里也明白,又到该忙的时候了。回到家里男人们都会一本正经地提醒女人:“队长说了,明天早上开始送饭,你早一点起来做饭,别晚了”。
那时物质匮乏,经济条件不好,农民家里的饭食以粗粮为主。雁同地区自古就出产谷子及各种杂粮,农村人家每天的早饭以小米稠粥居多,配以土豆丝、松根、胡萝卜腌制的咸菜丝,有条件的话加些豆芽或绿叶菜,用少许食油、葱花、辣椒炝拌的凉菜蘸汁佐餐。
稠粥的做法是:小米淘洗干净,在锅里放适量的水,水开后下米,用小火慢慢焖煮,直到米烂焖熟,然后用勺头搅拌至粘稠就可以食用了。稠粥色泽金黄、软糯筋道、米香浓郁;凉菜汤汁爽口,色香味俱佳。盛放在大碗或饭盒里,让人一看就很有食欲。正在干活的人们看到送饭的挑着担子来了,各自拿着自家的饭,坐在田间地头或树下开始吃早饭。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欣慰。吃完粥再来一碗蔬菜开水,稠稀结合,肚里那叫一个舒服(大同方言叫入格),别提有多美了!上午干活也更有劲了。由于家中的谷子有限,为了充裕,一般人家会在小米稠粥中掺入一些玉米面,这样吃起来口感虽有些粗糙,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米不足的问题,为的是多吃几顿。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穷则思变,想出了这个无奈的办法。
送饭,是一种发生在多年前传统农耕的乡土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乡土文化正在逐渐减少或消失。现在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质的飞跃。大力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普及,使这种田间地头送饭的事情已成为历史。农民再也不会在田间地头咀嚼饭菜了。但它却成为挥之不去的乡土记忆,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米稠粥作为雁同地区的一种绿色健康食品,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已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现在,为了调剂生活,平衡膳食,有时我还会自己动手做一顿小米稠粥,与切碎的土豆丁一起焖熟,口感极佳,只是不再掺玉米面了。佐餐配菜要么是凉拌菜,要么是羊油土豆烩酸菜。吃饭时总是思绪翻飞,嘴里咀嚼得还是当年那种在田间地头吃饭的滋味。
文/赵俊玲
新乡土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