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家乡有“立夏称人”的习俗,因为夏天穿的衣服少,小孩最能反映真实的体重,“新装杠秤好称人,却喜今年重几斤。”提起秤,人们往往想到:“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家有黄金外有秤,旁边邻里天天称”、“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等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
我家有一小杆秤,已有60多年了,至今还在使用,且准确无误。它是由秤杆、秤钩、秤砣组成,秤杆木质的,长68厘米,根部直径约为1.8厘米,尾部直径约为1.5厘米,两头都用铜皮包裹着,最多能称50斤货物的家用小杆秤。秤上靠根部有提绳,称“秤毫”,分头号、二号提绳,头号提绳五斤起,二号提绳“零两”起,也就是秤杆上的定盘星,秤砣放在零点上,秤杆是平的。这是因为称钩等本身有重量,定了零点定盘星,就去除了秤钩等重量,一旦定盘星确定,就不能随便更换秤钩、秤砣等,如果要更换,必须到专门计量单位检验、校正,这样称东西才准。秤上有星,就是刻度,以一两刻一小星,半斤(5两)刻一中星,每斤(10两)刻一大星,指几斤几两。秤星有两排,一排是以零点起的(二号提绳),一排以5斤起的(头号提绳)。整个称秤过程,就是利用的杠杆原理。古当先,农村家庭一般都配有一杆小秤,买回来的东西都会复秤的,若有短斤少两的,还得找卖主理论理论。俗语说得好,黄金虽贵总有两,缺斤少两伤人心,意为东西不管都贵,分量要足,就是老百姓讲的要“足秤”,不是秤不准,而是心不正。邻里之间,相互借粮、油、豆类、薯类等货物,都要用到小杆秤,先小人,后君子㗑!
小小一杆秤,蕴藏着中国千年的秤文化。相传秤是春秋越人范蠡发明的,范蠡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后,隐身江湖,从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一说。传说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巧妙,在井边竖一个高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回家多次实验,发明了杆秤。这虽说是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地摸索发明了杆秤。那么古代的秤为什么是16两为一斤的呢?相传杆秤上每斤刻16颗星,一是为衡量物重,二是为度量人心,其中13颗星代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是定方向的,要走正道,南斗六星是时间和方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另三颗星则代表生意人的福、禄、寿星,又寓意着天、地、良心。称秤也要有称秤的规矩,出售货物克扣一两,减福,克扣二两,福、禄俱损,克扣三两,福、禄、寿全无,以此警告商贾买卖东西要公平,也是保护买卖双方的利益,不能短斤少两。另一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丞相李斯想不出到底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比较好,于是向始皇帝请示,始皇帝写下了四字批示:“天下公平”,李斯就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16两,此后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当然还有其它关于一斤等于16两的传说,总之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出天、地、良心,买卖公平。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古代社会,许多商人还是看中信誉的,商人们为了表明自己公平买卖的决心,三大吉星(福星、禄星、寿星)被当成了赌注,用在老秤当中,“人在做,神在看”,所以人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秤称的不是重量,它称的是天、地、良心。漫长的秤文化中,其实蕴含着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如古之嫁女,“三媒六证”,六证中有“杆秤”,新郎用秤杆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寓意着称心(秤星)如意,百年好合,同时要求新娘知轻重,秤钩子(勾子),不识秤花,难以当家等,有当家过日子的含义。总之秤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杆秤的寓意和象征有多方面的公平与诚信,秤杆是衡,有衡量天下,规范事物、保持公平之意。秤砣是权,“权衡”一词始源于此,古之就有“法心如秤”一说,法律人的基本立场就要象秤一样公平。
1959年,新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等于16两改为十进制,1斤等于10两,主要是根据国际公制,方便折算,在六十年代,家乡人把16两制的秤称为老秤,10两制的秤称为新秤,新、老混用,后来新秤逐渐代替了老秤,1斤等于16两的老秤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的歇后语,仍然是家乡人经常提及的口头禅。
六七十年代,家乡有大杆秤、小杆秤。大杆秤能称几百斤,每个生产队的仓库里都备有几把大杆秤、小杆秤。大杆秤用于社员分粮、分草,过秤交公粮之用。记得儿时,生产队在仓库里分稻谷,由两个壮劳力,用扁担担着秤提绳,秤钩能吊起一箩筐100多斤的稻谷(或小麦)。小秤用于社员分瓜、果、茄、薯、蔬菜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磅秤、电子秤代替了杆秤,大杆秤在家乡已不多见了,但还有些中老年人,家中还备有小杆秤。有些菜市场卖鱼类、虾类等水产品还得用托盘小杆秤,利用方便、顺手,因为使用电子秤,鱼是“不听话”的。同时使用小杆秤更有人情味,原生态、绿色衡量工具,如卖家说,你看看,“秤翘翘的”,给买主一种心理安慰、愉悦的心情。
杆秤见证了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千年传统的杆秤文化,我将我家的小杆秤,已妥善保管好,这些老物件是个宝,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关工委,王东宁。
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中文名:乡土文学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