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35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可忽这忽那——新差错22(六上)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29 09: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不可忽这忽那——新差错22(六上)

说明
    新差错,指本学期才发现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教材
    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草原》,2页: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浅析
    同一对象的指代似应一却不一。

    一、解读质疑。
    1.所谓“同一对象”,它涵盖课文呈现的时、地、人、事、物、意等。
    2.所谓“指代”,指在本段话语中与指示代词结合的“时、地、意”:
    2.1 时——这次。
    2.2 地(空间)——那里的天,那些小丘。
    2.3 意(意趣;意境)——那么清鲜,那么明朗,那么柔美;这种境界,这境界。
    3.所谓“应一却不一”。
    3.1 既是“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之“这次”作总起,那么,草原若冠以代词,则应是“这草原”而非“那草原”。换言之,应一致以近指作基调指示本段话语中的“时、地、意”。
    3.2 若应是“这草原”而非“那草原”,则其空间之天应是“这里的天”而非“那里的天”——这草原的天而非那草原的天;其空间之小丘应是“这些小丘”而非“那些小丘”——这草原的这些小丘而非那草原的那些小丘。
    3.3 若应是“这草原”而非“那草原”,则其意趣之清鲜、明朗、柔美应向“这么”靠拢而非“那么”,即说成“这么清鲜,这么明朗,这么柔美”而非“那么清鲜,那么明朗,那么柔美”。如此整体划一,通畅贴切。
    3.4 而原文的“这种境界(这境界)”,则是对前述的“指代+总括”,均是近指而非“那种境界(那境界)”。

    二、类比。

    1.1 这个王小冬,待人是这么真诚!(√)
    1.2 这个王小冬,待人是那么真诚!(×)

    2.1 家乡这地方,风景是这么优美。(√)
    2.2 家乡这地方,风景是那么优美。(×)

    三、这那之议。
    1.这,指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等;那,指示比较远的人和事物等。
    2.所谓近指、远指,有时是主观感受在起作用。所以,“看到了草原”,可说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也可说成“那次,我看到了草原”。两相比较,近指更能拉近作者与草原的距离
       3.对同一对象的指代,应该且必须一致。即一这俱这,或一那俱那,不应且不可忽这忽那。

    四、两种改动。

    1.原文可改作“一这俱这”: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这么清鲜,天空是这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些小丘的线条是这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这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其中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之“那样”,可不改为“这样”,因为“中国画”并非这草原之“物”。当然,改作“这样”亦可。
    2.原文也可改作“一那俱那”:

    那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这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那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说明
    《说的说得之辨——新差错22(六上)》并非“新差错”,该问题在2021学年已提出质疑,见拙文《一段话的指瑕——二上、四上、六上新差错33-36》。致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