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 y/ S1 G( R. d/ Y: I+ T' F
+ M! f& R- d3 c7 A' X6 y
& S& W8 I4 o8 N, Q- i; z7 J( @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网约车平台抽成超过20%,有时甚至高达50%。也就是说,乘客支付的车费中,最多将近一半被平台抽走了。如此高的抽成比例,引发了司机的不满,也让外界聚焦到网约车平台的定价规则上来。
& W7 I0 C3 g* C, {
5 A6 f. s/ A W 面对“抽成过高”“抽成规则不透明”的质疑,滴滴方面回应称,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占比,总体上为乘客应付金额的79.1%。平台抽走的两成多部分,扣除各项成本和税费,最终剩下属于平台的净利润只有3.1%。* S4 b2 H& i O5 K$ z
7 U3 p7 Y6 q' s, d, D* \5 I( G 3.1%的净利润,确实不能算高。但包括滴滴在内的各大网约车平台,之所以备受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台方依靠优势地位,强势的主导了定价规则,而定价规则又不够公开透明,导致司机只能被动接受,权利得不到基本保障。
$ ?* s* R1 { ?+ i G3 Q9 { P5 @5 U7 Y3 K, t5 p. }# I% @
早在2019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就明确提到,网约车平台公司“应主动公开定价机制和动态加价机制”,保障结算账单清晰、规范、透明,并接受社会监督。" e N# H7 Y& S
6 t& u) k& S7 y9 e
其实,网约车作为中间平台,提供司机和乘客的撮合服务,从平台运营到安全投入,都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在车费中抽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利润无可厚非。然而,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平台手里、定价规则又模糊不清。在如此封闭的运营模式下,乘客的感受是打车费用不断上涨,而司机的感受却是收入不见多,甚至还减少了。这怎能不让人有情绪。
/ @0 \# Y0 u" I
% K. T! m' g5 H$ M( q: ? 事实上,网约车所在的交通出行领域,有很强的公共性,平台不应有过度逐利的私心。只有将定价规则公开,账才能算得明明白白。外界方能判断,现有的抽成公式有无依据,是否合理。这不仅是平台理应主动为之的义务,也是面向司机端“明码标价”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平台自身的一种保护。! c' [) L# E0 l3 D" x" |! g9 E
2 W) \% N" g: B9 u! a 网约车行业刚起步时,平台为了快速吸引用户,做大市场规模,不断推出面向司机和乘客的各类补贴。如今,平台成熟之后,利用乘客已养成的消费习惯、利用平台相对垄断优势,通过不透明的定价体系,来“克扣”司机应得的收益,可谓是见利忘义。
9 n$ J+ m4 Q$ W# P' o) t* r5 g" l, Y0 J5 o5 l9 s9 t4 v
随着舆情的发酵,滴滴公布了收入构成和计价规则,及时回应质疑的态度值得肯定,但这种回应仍然是被舆论推着走的结果。# d2 r; ^* l. {3 ^/ e: ^3 [4 l" E: W7 e
% w& R/ o- m! T. C4 q 值得注意的是,抽成不透明,是网约车行业普遍现象。目前,除滴滴以外的其他网约车平台仍未见到有相应的回应,如此沉默的态度自然说不过去。; g# Z9 b/ `3 B: n1 @% F
4 M# Z/ z+ @* P& H, I 此次风波再次敲响警钟——网约车平台应该行驶在公开透明、规范的轨道上,力保服务规范、计价公道,坚守便利司机和乘客的初心。如果资本逐利的野心太重,强势地“收割”乘客或者司机,这样的生意注定不会持久,平台也一定会被自己的功利和短视所反噬。(人民网)
% P+ T/ ~# o& z4 t
4 @, u4 v3 O- p+ V' z7 o, x
. A. k) Q+ h7 o. K6 U5 m
, W0 O6 ~& R4 ^ t, O+ g! D% u) z
% P( r6 ]. Y' W' m" m
" K/ s# }9 [5 k: R1 s1 @/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