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3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寺礼佛,感悟日行一善与环保

Rank: 6Rank: 6Rank: 6

1
发表于 2014-10-6 11:24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黄金周弘法寺香客数量同比基本持平
好多热心市民在弘法寺做义工。
中午的斋饭发放处排起长队。
文明礼佛,不烧高香。
  庙在中国旅游里的地位之重要无需赘言,“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可一度是中国参团游的写照。七天长假里,进寺的人自然不少。今年国庆节,深圳弘法寺香客人流与往年没有明显变化,1日因下雨人流量最少,2日天气晴朗,加上是重阳节,香客人流达到高峰,有数十万之众,3日略少,4日基本回落。
  不变的是人数,变化的是游客或香客的观念,好多进寺者不再只是简单的祈愿求福,而是从中参悟出了奉献与环保。
  晶报记者 吴建升/文 金羽泽/图
  新视角>>
  斋饭大数据上估客流
  4日清晨6时30分许,记者驱车赶往弘法寺,此时路上的香客零零散散。走进山门,两边已有义工向游客免费发放三支文明香。为了环保,这里不设香火街,鼓励香客文明礼佛,禁烧高香。
  今年国庆与往年相较,香客数量有什么变化?在寺里吃免费斋饭的香客每天有多少?与往年比有何变化?弘法寺专门处理对外联络的客堂部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寺里没有统计数据,无法提供。
  记者来到专门为市民香客提供免费斋饭处,有十多个青年男女正坐在台阶上用斋。发放斋饭的义工表示,他们每天只埋头发放斋饭,也无法估量出用斋人数及变化。
  知情人告诉记者,弘法寺香客数量不下功夫很难得到准确数据,比如,西大门植物园卖多少票是个统计办法,但还有大量人是从其它不用买票的山路进来,就没法统计。还是斋饭发放处的数据最直观,比如,2日中午,用斋的人排成长龙,至少有五六千人,那天是重阳节,天又好,刚好就是入寺人数的高峰,起码也有数十万。其它几天用斋的人少,当天入寺的香客人数也较少。比如1日,因为下雨,入寺的人就极少。3日人也相对较多,但4日回落明显。相较往年,国庆假期入寺香客人流量总体变化不大。
  新感悟>>
  礼佛学什么?学奉献精神
  从梧桐山过来礼佛的田园女士,向功德箱里投了200元。
  1996年,从贵州来闯深圳的田园,在弘法寺得到一本佛学小册子。“那时我正为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而焦虑迷茫,这本佛学小册子让我有了新感悟。”田园坦承从那时起她与佛结缘。
  此后,田园多年都在房地产公司从事营销工作,后来又在三岛茶市做茶叶生意。“赔过也赚过,但佛学经义让我学会承受,赚了是上天眷顾,赔了是上天要通过苦难磨练自己,所以我无论经历多大挫折,总能保持平和之心。”她说,2009年,她到梧桐山游玩,爱上那里的山水和平静,就把三岛的生意收摊,在梧桐山开起一家小茶铺,生意算不上旺,但也能维持生活。
  去年,经不起一位老朋友的再三相邀,她又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搞企划。“工资比我在山上卖茶收入高多了,干了一年多顺风顺水,但我发现自己在心态上已无法适应外面喧嚣的环境,经常怀念梧桐山的日子。”田园说,两个月前,她又回到了梧桐山,重新开起一家小茶铺。并且,她过段时间都要来弘法寺一趟。
  “许多人学佛礼佛,但真正明白礼佛的意义吗?”田园认为,礼佛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习佛的普渡众生、不求回报的精神,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奉献精神。佛法引导我们了解生命的本源,然后赋予我们智慧去奉献社会。“为什么我们常常口颂佛号,是因为那样可以让我们的心与佛接近。”她说。
  新建议>>
  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哪怕是捡起一片垃圾
  “我们常说‘日行一善’,其意义就在于,使行善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习惯,最终全社会形成一种善的循环。善人者,人亦善之。”4日上午,来弘法寺礼佛的华力成环保集团总经理林泽瀚告诉记者,他是搞垃圾分类的,希望市民都用日行一善的心去对待垃圾分类,假以时日,我们的生活环境将发生巨变。”
  2011年,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华力成在西丽的塘朗雅苑社区进行为期三年的垃圾分类试点,成为深圳最早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的企业。几年来试点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在南山最大社区星海名城开始了试点,这里有七千余户,4万多人,经过试点,企业已找到了垃圾分类的赢利模式,但前提是只有在规模化条件下才能实现。由于政府在配套政策上尚不明朗,企业目前还不能通过规模化实现赢利,一直处理亏损状态,这使他很心焦。
  “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弘法寺拜拜佛,以企在佛的智慧中化解自己的焦虑,寻找问题的答案。”林泽瀚表示,他来礼佛,同时也因为从慈济的成功中受到启发。慈济是佛教团体,但为什么在环保,在垃圾分类上取得那么大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行善与环保结合起来。证严上人在1990年那场演讲上说,用你鼓掌的双手,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此后20多年,慈济成了全球最大慈善环保团体,世界上发生大的灾难,最先到场的常常不是当地政府,而是慈济志工。“在我看来,慈济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常说的‘日行一善’,不求惊天动地,只从身边小事做起,只要是对社会、对大家有利的事,那怕就是从地上捡起一片垃圾,都是向善,都会得到福报。”
  “用日行一善之心搞垃圾分类,大家的福报可期,就是有一天我们的河里会有鱼游回来,空气不再超标,居民们不再会因附近要建垃圾焚烧场而去抗议。”他说,自己也会用日行一善的心,去规范自己的企业。
  为何进寺来?
  不是所有的游客都愿向记者坦露内心愿望,但在弘法寺佛光普照的牌碑旁的大树下,记者还是收获不少回复。
  年轻女士多意在姻缘早就,与心上人结成正果,白头到老。男士则多期事业有成,财源广进。
  一位中年女士告诉记者,她远在老家的母亲病重长期卧床,她来就是为母亲祈福。
  一位长期在弘法寺做义工的女士告诉记者,在她心中,做义工就是行善积德,修身养性。日行一善,福报循环。
  当然游客大军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居士或佛教信仰者,进山入寺只为获得新感悟,暂时从一直疾驰的快节奏生活中跳脱出来,慢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即使不愿感悟人生,呼吸下山野空气,看下寺角飞扬,赏下植物园的花花草草也顿感神清气爽身心愉快。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