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生模考与中考成绩的显著落差,正引发越来越深的教育焦虑:当模考排名被悄然赋予"筛选预判"的权重,当后期发力的学生发现中考成绩似乎难以突破模考划定的"圈层",教育公平的天平是否已悄然倾斜?
一、脱节背后的三重矛盾
模考与中考的"温差",本质是三类矛盾的集中显现。其一,评价标准的错位。模考多由区校自主命题,侧重知识覆盖的"广度",而中考侧重核心素养的"深度",命题逻辑的差异可能让擅长"刷题"的学生在模考中占优,却在中考的灵活设问前失色。其二,规则隐性的越位。一些学校将模考排名与重点班划分、复习资源倾斜绑定,甚至在志愿填报指导中暗示"模考段位决定报考上限",这种"提前划线"让后期努力的学生陷入"规则困局"。其三,资本逐利的搅局。个别培训机构通过"定制模考题""买断阅卷宽限"等手段制造"提分假象",让部分学生模考成绩虚高,既扰乱了评价真实性,也加剧了家长对"资本操控筛选"的担忧。
更值得警惕的是"筛选赛"心态的蔓延:当模考从"查漏工具"异化为"分层标尺",教育便偏离了"鼓励成长"的本质。有家长反映,孩子模考失利后被老师建议"降低报考预期",即便后期成绩稳步提升,也难改最初的"标签化判定"——这种基于单一评价的预判,恰恰是对"努力改变命运"这一公平信念的冲击。
二、让公平回归的破局路径
重构评价公平,需要从三个维度发力。首先是明确模考的"工具属性"。教育部门应统一模考命题规范,确保题型、难度、评分标准与中考高度吻合,同时通过官方渠道反复强调:模考仅为阶段性检测,中考才是最终依据。严禁任何学校将模考排名与升学资源分配挂钩,对暗示"模考定终身"的行为建立问责机制。
其次是斩断资本介入的链条。对宣称"保模考排名""押中中考题"的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整治,核查其是否存在与学校串通、操纵评分等违规行为,典型案例公开曝光。推动模考命题、阅卷全程阳光化,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监督,确保成绩真实反映学生水平。
最后是重塑"努力有价值"的导向。学校应建立动态评价体系,通过月考、课堂表现、综合素质等多维度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用"进步档案"替代"一次定档"。教育部门可选取"模考失利但中考逆袭"的真实案例,编制《冲刺指南》,用数据证明后期发力的可能性,让每个学生相信:中考不是模考的"复读机",而是成长的"展示台"。
教育的公平,从来不在于"绝对均分",而在于给每个努力的人以打破预判的机会。当模考回归其"诊断"本质,当规则守护"过程公平",当资本无法染指评价,学生才能真正相信:笔锋所至,皆是可能;拼搏到底,终有回响。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温度与力量。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