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502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为什么不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Rank: 5Rank: 5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深圳为什么不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深圳的经济发展和实力位列全国城市之首。那么为什么不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让初中学生全部进入高中学习,改变初中升高生50%的现象。目前,初中生有一半上不了高中,他们的年龄才15岁左右,除了一部分去技工学校,一部分去打工,剩下的散向社会。教育是立国立市之本,少年强则中国强等等高调,深圳有特区、先行试验区、计划单列市、司法独立等等特权,又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工作方针。那么为了孩子们,能不能先行一步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在真正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3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25-7-23 09:51 |只看该作者
没有意义,有一半的孩子都不适合读高中,连课本、题目都看不懂,也不去努力,放在高中浪费教育资源,所以初中分流是对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25-7-23 10:06 |只看该作者
太难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4

4
发表于 2025-7-23 13:59 |只看该作者
卷得不成样子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5Rank: 5

海文蓝 发表于 2025-7-23 09:51
没有意义,有一半的孩子都不适合读高中,连课本、题目都看不懂,也不去努力,放在高中浪费教育资源,所以初 ...

奇谈怪论!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6
发表于 2025-7-25 12:01 |只看该作者
你家亲戚朋友里肯定有做老师的,等他有个10年左右的从教经历以后,你去问问他们,让他们给你介绍一下真实的学校是啥样的,你就知道了。
我敢说,如果全民普高,那后50%里面能在一万个学生里面蹦出一个能够考上末流211,就是顶级厉害的了,绝大多数都是高职院,而高职院,读中职也一样考,而且很容易考。换句话说,后50%里基本不可能靠读书谋求出路的了,只能走技术路线。
讲难听一点,前50%中,有70%都是读民办本科和大专的,这些学生都是出来送外卖的。
学历都贬值成这样了,还去挤这条路干什么?孩子要是真是读书的料,也不会初三就被挤到后50%里面去了啊。
所谓的“晚熟”论调,根本就不靠谱。哪怕真“晚熟”了,也因为知识欠账积累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我支持的“12年义务教育”是指普高和中职学校统统免费,这个我支持。在深圳,也具备这个条件。
要说“12年义务教育”是指“全民普高”,我认为有很多孩子会错过学习技能的最黄金的时间,我不同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25-7-25 16:10 |只看该作者
关于是否需要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存在不同观点: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12402300015320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673152058263012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4

8
发表于 2025-7-25 21:06 |只看该作者

没有意义,有一半的孩子都不适合读高中,连课本、题目都看不懂,也不去努力,放在高中浪费教育资源,所以初中分流是对的。

确实这样!有些孩子适合读书学习,有些基础没有打好的,上课就如听天书。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
发表于 2025-7-26 10:02 |只看该作者
这个陈众议,他自己是学霸,从小学到大学,读到博士,回来就去搞研究了,因为那个时代人才紧缺,他一天都没在教育岗位上呆过,对基础教育是一点都不了解的。他出这个提案,没有说服力。要是哪天有一个中学校长提这个提案,大概率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条件就成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25-7-27 16:46 |只看该作者
lawy2

这个陈众议,他自己是学霸,从小学到大学,读到博士,回来就去搞研究了,因为那个时代人才紧缺,他一天都没在教育岗位上呆过,对基础教育是一点都不了解的。他出这个提案,没有说服力。要是哪天有一个中学校长提这个提案,大概率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条件就成熟了。

是的。目前教育领域改革需要 系统、综合 施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5Rank: 5

11
发表于 2025-7-27 16:57 |只看该作者
深圳为什么出去吃饭还要钱?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25-7-28 11:23 |只看该作者

文以立心


来源:浙江宣传 2025-07-28




北宋思想家张载写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短短四句话,道出了文化的终极使命,也让“立心”成为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文以立心”是一个永恒命题。“立心”的过程,本质上是文化在时代土壤中扎根、生长,最终构建、滋养一代人精神内核的过程。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物质文明极速发展,信息洪流交融激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归文化的本质,去追问何以立心、为谁立心、如何立心。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也是一部“立心”的精神史诗。

《左传》中提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归根到底,是要“立心”。从孔子“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一部中华文化史,无论翻到哪一页,都写着肩鸿任钜、道济天下。

立心之“心”,首先是“发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文化往往被赋予比它本身更厚重的意义。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文化理想,从来不满足于案头纸上、只言片语。他们以“内圣外王”为价值追求,将“修身齐家”的个人准则与“治国平天下”的襟怀抱负熔铸一炉,凝结成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格。

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化传统为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标定了精神的锚点。尽管时移世易,但传承始终不绝。从西周史籀整理大篆到秦始皇“书同文”,汉字成为文明延续的核心载体,孔庙香火萦绕两千五百多年,中华民族接力完成二十四史,“耕读传家”成为万千百姓的朴素信仰,“礼”与“乐”确立并稳固着社会秩序。

几千年里,文化的器与形不断变幻,但神与魂一脉相承。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无论何种体裁、何种流派,那些能够传之后世的作品,都蕴含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其中找到来路与依归。文化的力量就在这里,它为不同时空的不同人,点亮了一座永恒的灯塔。



费孝通先生提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种“自知之明”,让中华文化有了绵延不绝的脉息。而反观一些国家,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文化虚无主义、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影响,遭遇了文明传承断裂和文化认同危机。

当孔夫子遇到马克思,中华文明厚重的价值与焕新的生机得以徐徐呈现。从《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飞冲天,中华民族的经典故事被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勾勒出新时代文化的“自知之明”。

文以立心,立的是国家民族的精神之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心。人文与经济向来交融共生,晋商“诚信义利”,徽商“贾而好儒”,浙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都是文化深层驱动力的生动写照。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它塑造着经济主体的精神气质,构筑着品牌信誉的无形资产,激发着改革创新的不竭灵感,更在潜移默化间,为市场运行与社会协作铺设秩序的轨道。

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文化的作用正在展现出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由轻变重的态势。如近年来的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打开了文化出海的新赛道,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弯道超车”、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竞争的关键力量。又如以LABUBU等潮玩周边为代表的“谷子经济”,把年轻人的目光聚拢在文化潮流上,制造出一波又一波的消费新场景,展现出文化的强大生产力和竞争力。



人生活在文化里,就像鱼浮游在水中。鱼感受不到水的存在,却依赖其浮力;人时常察觉不到文化的浸润,却通过它认知世界、参悟生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生产经营,乃至一茶、一酒、一丝、一竹,无不浸润在文化中,又在潜移默化中被文化所塑造、所引导、所规范。

中国人常常把“识文断字”叫做“有文化”。其实,文化不仅仅是“知识”,家庭教育、课业熏陶、劳动实践、社会舆论等,目的都是丰富精神世界、塑造精神内核。所谓“文化即人化”,“文”是载体,“化”是方式,“人”是对象。无论是知识传授实现的“点化”、文化环境熏陶的“感化”,还是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教化”,或是主动认可和接纳的“内化”,都是“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

人之于文化,也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客体。人的行动、生活、情感,驱动着文化从孕育、萌芽到生长、繁荣的生成演进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出世,启迪思想、创造文化,那么历史就会像长夜般漆黑一片。

如果说圣人为文化点燃了明灯,万千百姓则用生活编织起星河。“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就是先民们且歌且吟,顺着采诗官的竹简从乡野飘入庙堂,开启了中国诗歌文化的序幕。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案,承载着古人沟通神灵、沟通天地的密码,匠人们在刀削斧凿中记录下文明起源的影像。

当下,人们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深层共鸣,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创作和传播变革,以及公众文化表达和参与的井喷,相互激荡、同频共振,带来了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亿万人民在互联网上,用真实的笔触描摹平凡的生活,绘制出时代文化版图的崭新疆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塑造了其永不磨灭的灵魂。《周易》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自身独有的文化,影响我们的思想,确认我们的身份,形成我们的精神。回望历史长河,无论经历怎样的风云激荡,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生命力始终澎湃,中华民族的人心根基和精神支撑始终无可撼动。

有人说,今天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在加速展开,我们进入了百年大变局的中场。层出不穷的新奇事物,必定会有对主流意识的碰撞;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也少不了对价值观能否对齐的担忧;互联网推动了深刻变革,也成了各种思潮汇聚碰撞的高地。当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世界的底层逻辑在不断重构。

站上这样的历史进程,人们难免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还有许许多多对价值判断的争论,对自我认知的怀疑,对万事万物皆不可知的感叹。我们究竟该如何向这个时代张开双臂?又该如何立心立命?

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遇到时代激荡和社会变革,越需要每个人去唤醒深层的历史意识,去成就坚定的自我。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立乎其大,小者弗夺。

这份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竞争、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西方神话里的山是上帝赐予的,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神话里,我们的火是钻木取火,是智慧与坚韧;我们的山是愚公移山,是决心与勇气。面对古今中西之争、时代之变,我们完全有理由从容不迫、徐徐图之,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一定会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1

13
发表于 2025-7-28 15:32 |只看该作者

没有意义,有一半的孩子都不适合读高中,连课本、题目都看不懂,也不去努力,放在高中浪费教育资源,所以初中分流是对的。

确实这样!有些孩子适合读书学习,有些基础没有打好的,上课就如听天书。

十四五岁就分流,让他们干嘛去,打工也没人要,到时候全成精神小伙小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14
发表于 2025-7-28 18:19 |只看该作者

没有意义,有一半的孩子都不适合读高中,连课本、题目都看不懂,也不去努力,放在高中浪费教育资源,所以初中分流是对的。

确实这样!有些孩子适合读书学习,有些基础没有打好的,上课就如听天书。

smoan3

十四五岁就分流,让他们干嘛去,打工也没人要,到时候全成精神小伙小妹了

会成为精神小伙的,就让他读大学,他也会成。不会变成精神小伙的,你压着他变,他都不喜欢。
十四五岁,是该学习,考得上普高,就读高中参加高考,考不上普高,就上职校,参加职教高考考大专。两条都是路,最终都可以上更高一级的学校,为什么非得上普高?就中考总分200分,300分的,高中的东西听得明白?
我一直认为,盲目支持孩子读普高的家长,都是自己没有读过高中课程的,所以才会盲目。我在其他论坛上看到一个网友形象地用数字来表示小初高的学习难度:小学知识难度如果是10,初中的难度是100,高中的难度就会是10万。所以,不要轻易相信“晚熟”理论,不存在的。哪怕少数“晚熟”的孩子,都会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放弃了。
如果非要搞“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我认为两条路可以:
1、高中阶段(包括普高、职高、中专、技校)免学费;
2、幼儿园三年免学费。
以上二选一。这个可取,全民普高不可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25-7-30 17:47 |只看该作者

没有意义,有一半的孩子都不适合读高中,连课本、题目都看不懂,也不去努力,放在高中浪费教育资源,所以初中分流是对的。

照你这说法,义务教育6年就够了,学会写字就行。搞什么九年义务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