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0629|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旅行何须走热线:尉氏县、杞县、睢县游记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2-31 22: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我们到达尉氏县,首先来到西大街,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青霞故居。
  故居的女主人刘青霞(1877~1923),出身于河南安阳宦门巨富之家,原名马青霞,17岁时受父命嫁于尉氏县大地主、号称刘半县的山西试用道刘耀德为妻,始改刘姓。她25岁时夫亡,刘氏家业由其执掌。受革命思潮影响,刘青霞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并加入同盟会。其一生致力于办义学、兴善举、妇女解放及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并出巨资支持革命,与当时的“鉴湖女侠”秋瑾齐名,被誉为“南秋北刘”。
  刘青霞故居:

DSC00284_副本.jpg (373.41 KB, 下载次数: 173)

DSC00284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24-12-31 22:44 |只看该作者
  刘青霞故居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开封市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一处是坐落于尉氏县城中心的师古堂(东院)及西院。据介绍,师古堂是刘青霞丈夫刘耀德庄园中的一部分,原占地12700平方米,是一座奢华、雄伟的大型四合式建筑群,全盛时有房300余间。大门前出有平台,台前是存放车轿和拴马的广场,广场东西两端是两个走车大门,通往县城东西大街。
  刘青霞故居:

DSC00285_副本.jpg (415.6 KB, 下载次数: 143)

DSC00285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3
发表于 2024-12-31 22:45 |只看该作者
刘青霞故居:

DSC00286_副本.jpg (421 KB, 下载次数: 144)

DSC00286_副本.jpg

DSC00289_副本.jpg (430.89 KB, 下载次数: 144)

DSC00289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4
发表于 2024-12-31 22:46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到的的刘青霞故居,仅为师古堂内的一处深宅内院,是刘青霞生前常住的地方。原为三进院,现存的主院内三面是楼,有房36间,是一个全部使用水磨砖砌有廊厦的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砖,青瓦高叠,中间楼梯可直蹬上层。

DSC00287_副本.jpg (470.32 KB, 下载次数: 145)

DSC00287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24-12-31 22:48 |只看该作者
  刘青霞故居,是清末时期北方民居四合院式建筑和当时衙署建筑格式的混合体,是刘家庄园中最好的一个小建筑群。专家论断,这个小建筑群可视作清末民初建筑风格转化时期的典型之作。

DSC00288_副本.jpg (592.6 KB, 下载次数: 133)

DSC00288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6
发表于 2024-12-31 22:49 |只看该作者
  走到紧靠刘青霞故居的尉氏钟楼。该钟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二十四年落成,为重檐阁楼式木结构建筑,其斗拱华丽,四角上翘,四周刻花,生动华美。古楼虽历经沧桑,仍风姿不减。

DSC00290_副本.jpg (408.48 KB, 下载次数: 150)

DSC00290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7
发表于 2024-12-31 22:50 |只看该作者
钟楼上悬挂着尉氏县著名的紫铜钟,该钟为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所建,原悬挂于太平兴国寺内。紫铜钟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SC00291_副本.jpg (313.64 KB, 下载次数: 127)

DSC00291_副本.jpg

DSC00292_副本.jpg (408.06 KB, 下载次数: 121)

DSC00292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8
发表于 2024-12-31 22:53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又到了同在县城的尉氏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塔。该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DSC00297_副本.jpg (354.33 KB, 下载次数: 145)

DSC00297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9
发表于 2024-12-31 22:53 |只看该作者
  兴国寺塔为砖塔,塔高8层,近30米,塔身青灰色,呈六棱形,重檐楼阁,古朴俊雅,其外观庄严淳厚,刚毅挺拔。古塔经历了千年风雨侵蚀和水患兵灾,但至今依然傲然屹立。

DSC00295_副本.jpg (417.04 KB, 下载次数: 173)

DSC00295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0
发表于 2024-12-31 22:56 |只看该作者
  从尉氏到同属开封市的杞县,在杞县游览两个景点:钟鼓楼和孔子庙。
  杞县钟鼓楼(简称鼓楼)又称“抚辰楼”,其来历如斯:1541年中秋,吃罢晚饭,杞县知县蔡时雍携夫人及众多官员登上县城的最高处——县衙门前高10多米的钟鼓楼赏月。酒意渐浓,抬头看看月亮离自己越来越近,似乎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蔡时雍顿时雅兴大发,脱口而出“抚辰”二字,其夫人和官员伸出大拇指叫好,于是,钟鼓楼自此改名抚辰楼。后来,抚辰楼便成为杞县的象征。
  杞县鼓楼初建于元代,称齐政楼,明嘉靖二十年(1541)改建,称抚辰楼。楼高10余米,砖砌的台基,中间留有拱门,为出入县府的大门。台基上为两层蓝砖楼房,砖木结构,回廊下环立漆红明柱16根,顶楼呈宫殿形,上下楼各四角形似翅飞。

DSC00298_副本.jpg (463.1 KB, 下载次数: 162)

DSC00298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1
发表于 2024-12-31 22:58 |只看该作者
  鼓楼西边数步之遥,就是杞县孔子庙。孔子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保存完好,气势宏伟。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属木结构歇山式建筑。站在院内看去,大成殿彩色琉璃瓦盖顶,殿顶宽阔,坡度坦缓,四角屋檐凌空飞挑。据悉,大殿的屋顶有26根粗壮的圆木柱子支撑,圆柱底座为鼓形束腰的石墩,这种木质叠架的建筑厚重结实,使大殿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却依然坚固。从整体建筑风格上看,这座建于明代的建筑,却明显保留了元代建筑艺术的大气恢宏和古朴端庄,在建筑领域非常罕见,也极其珍贵。


DSC00300_副本.jpg (514.81 KB, 下载次数: 176)

DSC00300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2
发表于 2024-12-31 22:59 |只看该作者
  孔子庙俗称黉学院,即古代讲学的地方。相传每年农历二八月上丁日,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孔子大典活动。每年乡试结束,考中的才子们便在这里祭祀孔子。数百年来,这里成了杞县人民尊师重教的场所。站在孔庙前,穿越时空尽情想象600多年的历史,仿佛能聆听到不绝于耳的朗朗读书声,看到古代秀才们祭孔的盛大场景,感受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故事。

DSC00301_副本.jpg (522.54 KB, 下载次数: 151)

DSC00301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3
发表于 2024-12-31 23:00 |只看该作者
  杞县孔子庙曾为大同中学旧址,这里发生过许多革命故事。1932年秋,杞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留德博士王毅斋在中共杞县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创办了大同小学(后增设中学部)。
  1934年校址迁到孔子庙,正式成立大同中学,此间著名作家姚雪垠两次来这里讲学。1936年,学校部分师生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校园大同盟”、“读书研究会”等进步组织,并在党领导下创办《辟鸥》杂志,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杞县沦陷后,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参加了豫东游击三支队(后编入新四军第四师),另一部分西上延安又奔赴抗日前线,大同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志士。1986年,河南省政府将“大同中学旧址——孔子庙”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SC00303_副本.jpg (440.05 KB, 下载次数: 161)

DSC00303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4
发表于 2024-12-31 23:01 |只看该作者
  如今,杞县孔子庙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老树,树下围坐着好多老人,或是打牌,或是观看,意惬神闲。大成殿内,一支女子乐队在排练,欢快的乐曲声传出很远。

DSC00302_副本.jpg (349.28 KB, 下载次数: 176)

DSC00302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5
发表于 2024-12-31 23:07 |只看该作者
  从杞县出发,傍晚到达睢县,紧靠汽车站的,是誉为“豫东明珠”的睢县凤城湖——“北湖”。睢县北湖水源旺盛,从不干涸,实属罕见,千百年来哺育着睢州的一方百姓。据有关资料介绍,睢县北湖水质洁净,湖面呈方形,面积4000余亩,湖水平均深2.2米,最深处达3.9米。清代吴淇有“十里西湖浮碧波,垂杨两岸系鱼世”的佳句,描写了睢州城湖景色之妙。
  我们看到的傍晚之北湖,烟波浩渺,湖水澄碧,只是靠近岸边有些水草(当地人说是养鱼用的,过一个月除去水草后湖水会更清澈)。湖中岛屿兀立,岛上树绿草青,这些岛屿,就似几块翠玉点缀于万顷碧波之中。
  关于北湖的形成,有着传奇色彩。明崇祯15年(1642年)3月,李自成等三支起义军,攻克了池深城坚的睢州城。他仿效秦始皇灭六国时“欲倾大树,先剪重枝”的战略,派兵拆除了睢州城墙。睢州的城墙是北宋时所建造,历经多次黄水泛滥,形成了睢州城池内低外高的地理环境。
  1642年9月,李自成在进攻开封时,与明军展开了生死决战,双方都想以水代兵,于是扒了黄河。黄水狂泻南奔,淹没了李自成拆除城墙后的睢州城。从此,睢州成了一个水下是城、城上是湖的湖泊。

DSC00306_副本.jpg (238.81 KB, 下载次数: 183)

DSC00306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6
发表于 2024-12-31 23:08 |只看该作者
  睢县北湖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公元前650年,宋襄公继位,在驼岗上筑望母台,其母卫夫人写下了“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的著名怀乡诗句,被孔子收入《诗经》。至今,望母台依然屹立水中驼岗之上,成为悠久的历史见证。
  公元前638年10月,宋襄公率兵与楚军战于泓水(今睢县和柘城交界一带),不幸股部受重伤,次年因伤重不治死在睢,因在这里筑望母台,嘱葬于此。清中期饮誉中原的诗人王祖恢“咏襄陵”诗云:“画阁疏帘一水中,坳榆飞英雨兼风。野人不识珊瑚块,霜落团团棘枣红。”现在的湖心岛上,依然立着宋襄公的坟墓,史称襄陵。

DSC00307_副本.jpg (237.11 KB, 下载次数: 177)

DSC00307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7
发表于 2024-12-31 23:10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早晨,我们寻找到睢县的一处著名景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通往袁家山的门口:


DSC00311_副本.jpg (425.17 KB, 下载次数: 164)

DSC00311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8
发表于 2024-12-31 23:13 |只看该作者
  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是一处全国罕见的船形园林式古典建筑。它建筑在一个高台之上,前面有山门。中有大殿,供奉着观音。后有纯阳洞。
  袁家山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兵部尚书袁可立为还愿所建。相传,袁可立奉旨讨伐日本侵占的琉球岛时,兵船行至大海,突然风浪大作,眼看全军覆没。无奈之下,袁尚书向天祈祷,意念里闪现出吕洞宾的形象,海面顿时风平浪静。袁以为是吕祖显灵保佑,因此在凯旋后,奏明皇上拔出巨银,在袁氏的旧宅别墅“鹿园”筑起土台,建起了这座仿船造型的吕祖庙院,以示还愿。
  袁家山山门:

DSC00312_副本.jpg (484.67 KB, 下载次数: 160)

DSC00312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19
发表于 2024-12-31 23:13 |只看该作者
袁家山山门:

DSC00317_副本.jpg (407.02 KB, 下载次数: 180)

DSC00317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20
发表于 2024-12-31 23:14 |只看该作者
袁家山山门:

DSC00323_副本.jpg (506.75 KB, 下载次数: 159)

DSC00323_副本.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高级模式意见反馈
fastpost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