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基于个人体验和理解发表,不喜勿喷
@深圳交通局 @深圳规划局
先吐槽机前段
1、深莞穗机前段作为城际规划及建设
先看当前机场站到新塘的运营现状,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往返深圳到广州,通常在深圳机场站上车。起点站,早上8-9点,候车情况。等车的加起来不到20人,现在城际终点站是新塘站,运营过程中,我所乘坐的大多数时间,入座率不足40%。后续穗莞深城际由深圳地铁运营,估计会持续亏损

再看机前段铺设轨道基本是沿着宝安大道铺设的,15.2km,开车经过过这条路的市民都清楚,宝安大道两侧,林林总总的住宅区、工业区、城中村加起来不下100个,覆盖人数众多。机前段涉及的运行速度拟160km/h,11号线运行速度120km/h。 试想,如果把现有机前段的轨道作为内部城市地铁运营,在现有设站基础上增加几个关键站,比如与与1号线的交叉线碧海湾北站、铁仔山科技园片区南站(现在的西乡站)、15号线的中转站,9号线中转站(有点像现在的宝安站),加上已有前海终点站,共计5个停靠站,假设按照11号线的运营频率,设计时速120km/h,每站停靠3分钟,仅比现有规划慢了10min左右。但是实际意义比现在湾区1号线的噱头可大多了。优点有以下几点:
1、依旧可以与现有的机场站无缝衔接,继续湾区一号线的大概念,
2、可以解决现有1号线载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建议规划局以及交通局的工作人员多在工作日去体验体验固戍和坪洲站),同时解决宝安大道两边市民出行,提供更优的公共交通选择
3、要先富,先修路。西乡街道和新安街道作为核心区。由此段轨道打通与15号线,9号线,交通优势明显增幅下,通过中转站,更紧密链接铁仔山科技片区与大铲湾片区,前海片区的合作。此外宝安沿路的更新地块也将获得更多企业的青睐。
4、人多了,运营成本就会下来,长期运营线路才有可能收支平衡,至少机前段不必担忧上座率问题。

以上分析也在深圳政府在线交流平台留了言,可人微言轻啊


再吐槽吐槽在建的20号线的设站情况
就吐槽西乡公园站到航城站吧,沿着广深公路建的,距离也就4.5km左右,中间的臣田开元广场,和汇智研发中心以及在建的若干写字楼也不能在这中间有个停靠站?
趁着2期刚建,还有回环的余地
现在的规划,航城和西乡公园隔了一个铁仔山的长度

再看看现在中间区域的写字楼,配得上一个停靠站
臣田开元广场


汇智研发中心

写在最后,无论是区域规划亦或者交通规划,不仅仅需要考虑当下的目标,还应该结合市民、企业面临的真正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做出科学、合理的布局。否则,一旦匆忙建成,后续跟不上发展了,就会成为鸡肋。1号线2004年建成至今,就是未考虑到后续西乡街道和新安街道会成为深圳前几人口的大街道,运行速度又慢,所以才常常载力不足。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以上线路均未正式运营,希望有关部门能再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也可以广开言路,让市民提提意见和建议。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