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议] 关于文天祥后裔文应麟的的年龄及亲属关系

Rank: 2Rank: 2

81
发表于 2024-9-11 14:48 |只看该作者
                                                                         信国公(文天祥)像赞
    先伯父讳天祥,字履善,端平丙申五月二日子时生,宝祐乙卯领乡,丙辰进士第一,历官至少保、右丞相、枢密使信国公。至元壬午十二月初九日死节于燕,得年四十有七,此像咸浮(淳)癸酋持湖南宣节吏民建生祠时所绘,最得其真,归附家藏,止有此本。自后南北驰骨气,愈老虽若神,而不可复见矣,于乎痛哉。姑即此像以朝服绘而,藏之宇宙间,必有私识其握节风裁(哉),在尚传访之,与此本俱传焉。
     不肖姪(侄)隆子书
文隆子,文天祥大弟文璧长子,字尚志,号学溪,留家惠州归善县(惠阳)白龙塘老围新村居。为至正(元)时(1294年前),广东廉访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升朝列大夫惠州府同知(正五品),大德七年(1303)癸卯,任宁州判官(甘肃宁县),与欧阳夫人(文天祥妻子)相见,有政声,升平阳县尹(今温州市平阳县),继母张氏夫人丁忧隐居不仕。起复贵溪县尹。(江西鹰潭贵溪县市)
生于咸淳丙寅年(1266)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元至治辛酉年(1321)三月十八日,终年55岁。二夫人共生六子。
夫人朱氏生四子:长宣,次寄,次寀,次寯(乏传特略,未详)。
妾罗氏生二子:昌祚,昌胤(世系未详)。
昌祚,字帝显,贡生(举人),元因祖璧(文璧)官任惠州刺史(正六品),留居归善(惠阳)白龙塘开祖。生于至甲申年(1283)八月十八日辰时,卒于至元(正)辛卯年(1351),葬于瑭子坑乙辛向。
生二字,宗韩、宗柳(世系未详)。
宗韩,归善县(惠阳)邑痒奉信国公(文天祥)孝,友传家,礼义相尚,笃亲师友,砥贤良公。生于延祐已未年(1314)九月二十八日亥时,生四子,子南、子富、子仲、子达。
子南迁新安、东莞节录岭下、白石下,居新安。于此与牛湾并惠州一支出起东公(文应麟之子),礼派为三房。
天球公(文璧)任惠州府与堂弟天瑞今二公作为广东始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2
发表于 2024-9-26 20:44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与岳飞的后人有书信往来
    南宋绍兴十年(1140),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后被诬陷入狱。两年后的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在岳飞之孙岳珂编写的《鄂王行实编年》中称,“迁先臣(指岳飞)家族于岭南,与张宪并籍没资产。” 修于元代的《宋史》也明确指出岳飞眷属“徙家岭南”,岳氏的家眷被流放到岭南是不争的事实。
南宋洪迈所著的《夷坚志》中有《岳侍郎换骨》,其开篇云,“绍兴十一年岁除之夕,岳少保以非命亡。其子商卿霖并弟震同妻女,皆羁管惠州郡,拘置兵马都监厅之后僧寺墙角土室内。兄弟对榻,仅足容身,饮食出入,唯都监是听。”即岳飞的儿子岳霖、岳震及妻子女儿被流放到岭南的惠州,过着悲惨的生活,二十年后的1162年,岳飞冤案昭雪
    百年后的1276年,元军南侵,文天祥的家人随大弟文璧来到惠州任上。1278年的九月初七,文天祥的母亲曾夫人病逝于惠州;十一月,年仅十三岁的长子道生也在惠州病逝。
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岳飞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据《河南汤阴县志》记载,岳飞曾孙岳觌(dí)担任处州庆元(今浙江省庆元县)县尉时,曾与文天祥有书信往来。《文山先生全集》有《回岳县尉》的信,文天祥在写给岳觌的回信中说:“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文天祥在信中高度评价了岳飞的忠义和气节。
   另,据《金佗稡编》载,岳觌(dí)任处州庆元县尉。绍定三年(1230),李曾伯撰《京西提举司平籴仓记》载:“岳觌(dí)字明可,岳忠武之曾孙,今为朝奉大夫”,可知岳觌当时为从六品文官,任京西南路提举常平。《金佗祠事录》还明确记载,岳觌(dí)死后夫妇合葬于九江德化之乌荆垅上。
    文天祥在跋岳飞书《吊古战场文》中说:“岳飞生我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雀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于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即后世亦谁能及之?”
    文天祥世系:  天祥--升子(嗣子)----美韶--彦忠--子旭--如陵--承阴--毓贤--熙。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3
发表于 2024-10-8 08:24 |只看该作者
                                                                状元宰相文震孟
      
    在《文氏通谱》中有一篇崇祯二年(1629)文震孟所撰的《明承直郎廉州别驾蒙泉文公父子祖孙暨列配合葬墓志铭》,墓志铭中有“别驾讳熙,字敬止,蒙泉其号,信国公(文天祥)十世孙。敏而好学,补郡庠诸生,试辄高等。七战棘闱弗售,己由贡次入胄监,俯首就选。天卿雷公怜其才,授廉州别驾,盖异数也。未几,中煤毒疾作,逾月卒于京。榇归,葬本里少傅山。镇远大守双螺曾公志其墓。子三人,长景山君思礼,次月冈君思乐,次冰松君思法。”
   文熙是文天祥的十世孙,为其写墓志铭的文震孟又是何许人也?
   文震孟(1574—1636),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明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曾孙。
万历二十二年(1594),21岁的文震孟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中,文震孟却落第了。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文震孟已九次涉足礼部贡院考场。天启二年(1622),文震孟第十次参加礼部会试,并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时年四十九岁。从21岁一直到49岁,整整28年间,文震孟经过前九次的历练,第十次终于成为最为杰出的一个。
文震孟中状元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天启二年冬十月,文震孟上疏弹劾魏忠贤。谁知,却被魏忠贤从中扣留,没有呈到天启皇帝那里。不久,文震孟便遭到魏忠贤的伺机报复。一天,熹宗正在看戏,魏忠贤说文震孟奏疏中有“傀儡登场”几句话,是把皇上比作木偶,不杀无以谢天下。昏庸的熹宗还称赞他讲得有道理,即传旨廷杖文震孟八十棍,距他中状元桂冠不过八个月。接着,诏令将文震孟贬谪出京。
    文震孟被贬之后,他没去贬所,出京城后便径直回了长洲(今苏州)老家,在老家,文震孟积极参与东林党人的活动,暗中声讨魏忠贤等人擅权乱国,这惹得魏忠贤大怒,他被夺宦籍,贬为平民。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熹宗结束了他昏庸而短暂的一生。熹宗无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检承嗣大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登基后,励精图治,试图振兴大明帝国。文震孟应召入京,出为侍读,即为崇祯皇帝讲解经史。在退出官场6年后,文震孟再次入仕。
崇祯皇帝觉得文震孟是个人才,特擢文震孟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在明朝不设“宰相”职位,如果是大学士参与机务,那就相当于“宰相”了。
    为人刚直清正的文震孟,最终还是遭到了狡诈的温体仁设计排挤。崇祯八年(1635),文震孟被革职,结束了仕途生涯,再次回到老家长洲。也就是说文震孟在“宰相”位子只待了3个月,就被革职返老家。
     次年, 63岁的文震孟最终抱病在老家长洲去世。崇祯十五年(1642),文震孟被追赠礼部尚书,赐祭。明朝覆灭后,在南京称帝的福王朱由崧,又追谥文震孟为“文肃”。
    文震孟生二子,长子文秉,字荪符。次子文乘,作为文震孟的儿子和文徵明的玄孙,出身苏州文氏的文乘不甘国家危亡,与起兵反清复明的吴日生等人书信往来、筹谋抗清复国,没想到计划被清军截获,文乘被捕,最终被判斩刑。
    临刑前,文乘面不改色,他先是朝着北方明朝首都北京的方向跪拜,然后又朝着南方苏州家乡的方向跪拜,并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三百年前旧姓文,一心报国许谁闻。
              忠魂今夜归何处,明月滩头吊白云。
文乘就义后,他的妻子也自杀殉亡。文乘的儿子则因为“家门破败,身无立锥”,后来,文乘的孙子在苏州灵岩山剃发出家为僧。
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说: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其先蜀人也,徙庐陵,再徙衡,为衡人。”也就是说,文徵明是文天祥的后裔。
文徵明有《咏文信国事四首》 其二
        仓卒勤王万里身,风尘颠倒作累臣。
        三纲已去颠何补,一死临期认自真。
        直以安危系天下,未宜成败论斯人。
        遗文尚可诛奸贼,何但悲辛泣鬼神。
文天祥世系(富田):
天祥--升子(嗣子)--富、实、宏(三世孙)--美韶、美化(四世孙)--彦忠--子旭--如陵--承荫--毓贤--(十世)--思礼--学海---如篪(十三世)--有焕(十四世)--文从修、文从售、文从保、文从伟、文佑(十五世)---凤翔、凤翊、凤翀(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光裕、光斗、文攀丹、文柱(江苏布政使)(十九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4
发表于 2024-10-28 09:47 |只看该作者
   近日在网上读到这样两篇文章:
凤凰古村:360座古建筑见证700年历史
深圳晚报记者 冀静波 / 文 张焱焱 / 图 通讯员 黄海贵 文沛勇
2021-05-12 14:15
晶报特别报道│在古村落,与深圳的文脉相遇
07-19 15:19阅读 11028
2024年7月2日,深圳推出了一个名为“深圳历史中的墟”的展览。……
其中都有此段:“文天祥兵败被俘,文氏族人溃散,潜逃至宝安沿海的荒芜地带。文天祥胞弟文璧携族人先居住于松岗西部靠近沿海的鹤仔园,文天祥孙辈文应麟于元代大德年间携二子及部分族人迁至岭下(凤凰)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
此处问题有三方面:
1、文天祥兵败被俘,文氏族人溃散,潜逃至宝安沿海的荒芜地带。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1279年2月6日,南宋行朝在崖山海战中战败灭亡。3月13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广州,4月初,文璧从惠州来到广州与文天祥告别,文天祥把其诗文稿交给文璧保存,即《指南录》等诗文。4月11日,元世祖忽必烈旨:“谁家没有忠臣,善待之,以来大都。”4月22日,元朝安排原同督府将领徐榛、刘荣、孔礼、诗人邓光荐等七人陪同文天祥北上,十月初一,文天祥到达元大都(北京)。
    在南宋已灭亡,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惠州城居民生命及不被元军屠城,“璧以宗祀不绝如线,皇皇无所于归,遂以城附粤”,文璧和弟弟文璋以惠州城降元。因此,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文氏族人没有溃散,潜逃至宝安沿海的荒芜地带,而是都留在惠州。
2、文天祥胞弟文璧携族人先居住于松岗西部靠近沿海的鹤仔园
1279年4月,文璧以惠州城降元后,元朝任命他为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11月初,文璧携家人返回江西老家,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元朝下诏催他去元大都(北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当年五月,文璧奉召与最小的表弟曾明孺来到元大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封文璧为临江路(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封曾明孺为吉州路(江西吉安)归德奕敦武校尉管军把总。(明孺不就,隐居。)
后来,元朝文璧嘉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事(从二品),改宣慰广西分司邕管(南宁简称邕)。至元二十三年(1287)初,文璧辞官自广西归江西老家庐陵,同时,以丞相(文天祥)前请,奏请元朝廷,获准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
因此,文璧没有携族人先居住于松岗西部靠近沿海的鹤仔园
3、文天祥孙辈文应麟于元代大德年间携二子及部分族人迁至岭下(凤凰)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
文应麟的生卒年代不详,在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通谱等历史资料中都没有记载,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文应麟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长子,在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通谱等历史资料中都有记载。福田区岗厦村牌坊后,文天祥小学门口左侧旁的石刻《文天祥与岗厦村文氏渊源》和江西吉安的《文丞相祠》的墙上都有介绍。
有网上说,文应麟是文隆子的儿子,这是不对的,他是文天瑞的长子。
文隆子是文璧的长子,生于咸淳丙寅年(1266)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元至治辛酉年(1321)三月十八日,终年55岁。二夫人共生六子。
夫人朱氏生四子:长宣,次寄,次寀,次寯(乏传特略,未详)。
妾罗氏生二子:昌祚,昌胤(世系未详)。
文应麟何时携起东、起南二子来到宝安, 《文氏通谱》和《新安县志》等历史资料没有记载。
文应麟的父亲文天瑞,名辉,号东山,文天祥堂弟也(小4岁)。生于宋嘉熙庚子(1240年)五月初九亥时,卒于元大德戊戌(1298年)五月初三已时,终年58岁。
文应麟的长子起东,字卓雨,号立齐,官至总督军马宣慰使(从二品)。生元太德戊戍(1298)年四月十三戌时,卒元至顺庚子(1360)年十月 十四辰时,终年62岁。
    起东生五子:仁、义、礼、智、孚。
    次子起南字毅亭,生大德辛丑(1301)年二月初五已时,卒至正壬辰(1352)年八月十一,享年51岁。配曾氏合葬东莞榴花坑后,因时变墓无碑记,搜寻不得,酌于公族合醮于起东公墓。
    生子三,垂统,垂猷,垂勲。
    垂统生二子:文荫、文萃。
文荫字袭子,生于元至正乙酉年(1355),卒于洪熙乙巳年(1425),享年70岁,为香港泰亨乡始祖。
文萃字挺华,号美裕,生于元至正丙申年(1356),卒于正统乙丑年(1445),享年89岁,为福田区岗厦村始祖。
因此,说文应麟是文天祥的孙辈是不对的,他是文天祥的堂侄。亲属关系的不清,辈分的不明,势必造成文氏后人关系的混乱,也与700多年的《文氏族谱》及历史资料相悖,也是对文家的不尊重。
请有关报道及时更正。
文天祥世系(富田):
天祥--升子(嗣子)--富、实、宏(三世孙)--美韶、美化(四世孙)--彦忠--子旭--如陵--承荫--毓贤--熙(十世)--思礼--学海---如篪(十三世)--有焕(十四世)--文从修、文从售、文从保、文从伟、文佑(十五世)---凤翔、凤翊、凤翀(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光裕、光斗、文攀丹、文柱(江苏布政使)(十九世)。
文璧世系(广东):天球--隆子--昌祚(惠州始祖)--宗韩--子南、子富、子仲、子达---伯信--绅--应珪--志贵--时举--仕富、仕贵、仕华。

文天瑞世系(广东):天瑞---应麟(宝安始祖)--起东、起南---仁、义、礼、智、孚、垂统、垂猷、垂勲(宝安七房)--文荫(香港泰亨乡始祖)、文萃(福田区岗厦村始祖)。
参考书目
1. 《文氏通谱》,光绪元年乙亥重修刻本。
2. 《广东地方文献丛书》之《楚庭稗珠録》,清(乾隆年间).檀萃著,杨伟群校点,1982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社。
3. 清.康熙《新安县志》,张一兵校点。2006年5月海天出版社出版。
4.《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199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5
发表于 2024-10-30 19:19 |只看该作者
文氏粤东宝安世系(节录)
一世
天瑞,名辉,号东山,丞相从弟也。宋季从兄璧公任广东惠州府太守,公从来惠,留家娶冼氏,生子远,字应麟,仍居惠州,复自惠州徙万州,住梁村溪南,买置田地,因姓名地曰文田,生宋嘉熙庚子五月初九亥时,卒元大德戊戌五月初三巳时,复娶梁村王三官之妹王氏,生淳祐庚戌八月十四申时,卒元大德丁酉正月初十,葬文田溪北和尚墩丙向,子五:远、举、焕、炳、炜。
二世
应麟,讳远,字奋武,号配圣,谋为迈众,好义乐施,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因由惠州而徙居之,后家恢广,累富万,遇岁荒,筑望烟楼,望人家绝烟火者,召而与之粟,事载邑志。娶岑氏,合葬古溪蒌棚下丁向之原,新安城内建有公祠,至修谱事尚有白石下岭下同一房未经与事,子二:起东、起南。
举、焕、炳、炜,皆为万安祖。
以上举、焕、炳、炜皆王氏出,为万州万安诸派,子孙富庶,广有衣冠,不能悉录。
三世
起东,行一,字卓尔,号立斋,官元总督军马宣慰使,生元大德戊戌四月十三戌时,卒元至顺庚子十月十四辰时,配黄氏,合葬茅迳深溪。子五:仁、义、礼、智、孚。
起南,行二,字毅亭,生大德辛丑二月初五巳时,卒至正壬辰八月十一。配曾氏,合葬榴花坑,后因时变墓无碑记,搜寻不得,酌于公族醮于起东公墓。子三:垂统、垂猷、垂勋。
四世
仁,行一,字人也,号四山,生元延祐己未正月廿五戌时,没洪武丙寅五月十三巳时,享年六十有八岁,配叶氏,生延祐戊午四月初八申时,卒洪武己巳二月初一亥时,享年七十有二,合葬于大岭山。子二:孟良、寅甫。
义,行二,字宜也,配何氏。子三:以常、永泰、永震。
礼,行三,字敬也,配周氏。子二:孟常、永谦。
智,行四,字知也,配冼氏,应麟祖祠尝业原系各房建积所置,智祖房德成出银三份,科二德中出银三份,科一嗣后轮值,德成位下收二,德中位下收一。子二:德成、德中。
孚,行五,原讳信,因避祖讳改名孚,字实也。配张氏,子一:永常。
垂统,行一,讳任弟,字延嘉,生元至治辛酉七月廿四,殁至正丁未五月初二,配胡氏,并葬石步,公由东渚羁子围徙居石步,子二:荫、萃。
垂猷,行二,字成创,生元泰定乙丑八月十四,殁至正甲辰四月初八,配陶氏,并葬土名松园冚,由东渚徙居石步。
垂勋,行三。
岗下(岗厦)泰坑(香港)房祖
五世
荫,字袭子,生元至正乙酉,殁洪熙乙巳,配欧氏,合葬湴涌文家庄屋后绿荷花心穴形甲卯向,公由石步至湴涌,后迁泰坑,为泰坑开祖,子一:高。
六世
高,字尔峻,幼年失怙,母子䒯居,时政大户解粮,公虽年少,挺身赴阙,道路间关,险阻备尝,配平山邓氏,继袁氏,合葬盖绿小庵山癸向。
艺,字尔峦,号世昌,生洪武甲子,殁正统戊辰,配侯氏,合葬东芬岭虎形癸山丁向,子六:长成,无传;次奇、三泰、四烈、五瑛、六茂,
七世
焕,行一,字元甫,号南轩,博学能文,兼通舆术,多得吉地,以妥先灵。生宣德丙午,殁宏治辛巳,葬大同山马鞍山仙人大坐形艮向,配侯氏,葬黄鱼滩黄龙吸珠形甲卯向,子三:长澜、次泽、三浚。
今分五支,与泰坑同房,本派七房由富田分徙宝安,散居两县,至今子孙蕃衍,未能悉载,节修数代,以志一本之亲。
以上从通谱节录。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6
发表于 2025-1-12 19:44 |只看该作者
                     《六歌》其一
                    (宋)文天祥
          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结发不下堂。
          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
          将雏一二去何方,岂料国破家亦亡。
          不忍舍君罗襦裳。
          天长地久终茫茫,牛女夜夜遥相望。
          呜呼一歌兮歌正长,悲风北来起彷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7
发表于 2025-1-14 22:34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文天祥墓骸骨的记载
张弘毅是富田古井人,与文天祥家毗邻而居,既是文天祥儿时的玩伴,又是同窗好友。当他一听到文天祥在广东的五坡岭被俘,顺赣江押往元大都(今北京),他立即组织江南十义士营救。不果,他就从吉州跟随押解文天祥的船北上,在元大都牢房的旁边租了一间屋子住下,专门服侍文天祥饮食起居三年多。张弘毅早就准备好了一只木盒子,将文天祥平日遗落的齿、发和剪下的指甲存放于木盒内。
至元二十年(1283),安葬好就义后的文天祥,张弘毅背负珍藏文公爪发的木盒以及他的遗物手稿,从大都日夜兼程,千里而归。他乘坐的船,与从南方而来、载着文天祥母亲灵柩的船正巧在赣江与富水交汇处的张家渡不期相遇,人们纷纷说这是文公生前为国不能尽孝,死后也要在母亲面前尽孝的缘故。
至元二十一年(1284),文天祥的灵柩被安葬在富田东南鹜湖大坑。墓地的选址在卧虎形山的“虎鼻”上,墓前两山如虎前脚相抱。前有一泓清流,石坊、神道、翁仲、瑞兽、墓表、祭台依次排列于前。砌有十二级、八级、三级台阶,寓意文公1283年就义。四十七米长的神道,寓意文天祥在世四十七岁。登临九十九级石阶,到达拜谒墓,拜谒墓的墓碑上镌刻着“宋丞相文信国公天祥之墓”。设九十九级石阶,寓意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天长地久。设拜谒墓,用意是为了不让游客打搅文公在土里安息,所以,上面才是文公的真墓,也没修路上去。
  文天祥在狱中曾给舅父写信说:“天祥自国难以来,间关兵革,鞠躬尽力,百折而不愧,以至家国俱毙。……区区拆骨,已分沟壑,当具衣冠,藏于文山之阳,畴昔舅所指之处也。”说明这个墓地是文天祥生前就墈定好了的。
    民间传说张弘毅是背着珍藏文公爪发的木盒以及他的遗物手稿回到故乡富田的,文天祥给舅舅的信中也说过“当具衣冠,藏于文山之阳,畴昔舅所指之处也”,应是“衣冠冢”才对。而文天祥的家谱却不是这样说,《富田文氏族谱·张千载论·出李氏焚书》是这样记载的:庐陵张千载,字毅甫,别号一鄂,文山之友也。贵时,屡辞不出,及文山自吉州城下,广还至千载潜出相见,曰:“丞相往燕,化作啼鹃带血归。载亦往燕”。即寓文山囚所近侧三年,供饮食无缺。又密造一椟,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访知夫人欧阳氏在俘虏中,使火其尸,然后拾骨殖囊弁椟南归,付其家安葬。是日,文山之子梦其父怒曰:“绳钜未断”,其子惊觉,遂启视之,果有绳束其发。李卓吾既出其事,遂为之赞曰:“不食其禄,肯受其缚,一绳未断,如锥剌腹,生当指冠,死当怒目,张氏何人,殖囊椟弁,生死交情,千载一鄂。”
  《富田文氏族谱》的意思是,张弘毅准备的木盒子里不但珍藏了文公的头颅,而且将文公尸身火化后的骨灰也装入其中,回到故乡富田,交予文氏族人。而且当晚文升梦见继父文天祥对他发脾气说:“绳钜未断”,文升惊醒后,去祠堂里查看,果然发现头颅上捆着头发的绳子没有解开。李卓吾称赞道:“文公生前宁可被元朝廷捆绑着,也不肯投降而享受元朝廷的俸禄。但他的英灵回到了故乡,捆住自己的一条绳子没断,就像针扎一样难受。”文家村至今仍流传着张千载将文公的头颅背回来后,族人用樟木雕了一个尸身与头颅合成整体才下葬的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8
发表于 2025-1-25 15:47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文天祥的四首
    近日在网上看到介绍文天祥的四首诗:
“催花一曲胜伊凉,羯鼓声高乐未央。阁外莫陈胡骑动,花开正要舞山香。”
“谁怜野鹤一长身,去作穷泉万古尘。他日重来床下拜,襄阳耆旧是何人。”
“月淡梧桐雨后天,萧萧络纬夜灯前。谁怜古寺空斋客,独写家书犹未眠。”
“江黑云寒闭水城,饥兵守堞夜频惊。此时自在茅檐下,风雨安眠听柝声。”
1、   经查《文天祥全集》并没有此四首诗。
2、   再查其中的一首诗“月淡梧桐雨后天,萧萧络纬夜灯前。谁怜古寺空斋客,独写家书犹未眠。”为(明)高启的《夜写家书》。高启(1336—1373)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3、   目前,文天祥传世书法作品只有三真迹,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两拓片分别是《虎头山诗》和《小青口诗》,为文征明在北京当侍招时收藏,中国书法史有介绍。容庚也有收藏介绍。
4、   文天祥传世书法作品以中锋行草为主,并无楷书作品存世。
5、   现存文天祥印章有篆书文氏天祥、天祥和履善。并无文山楷书印章。
另,据民国拾年(1921)岁次辛酉重抄立《文氏族谱》载,(文天祥)夫人(欧阳氏)系永丰沙溪崇政殿设(说)书选斋先生之女。(1277年景炎二年八月十七日)丁丑空坑兵败,欧阳氏和颜氏、黄氏及佛生、柳娘、环娘等皆不幸被俘。至信国公(文天祥)已卯自兴隆北行始知二子(佛生)已死而哀恸之,时十一岁,未娶而亡。黄氏在兴国宝石寨跳崖碎身而亡,士人葬之,今庙于彼,公(天祥)为文哭之;颜氏亦陷死于崖中,亦庙于彼。

另,据宋东莞遗民录《文应麟传》载:“景炎中,天祥以枢密开府惠、潮,弟璧亦以户部侍郎任惠州,应麟往依之。”也就是说,宝安文应麟不是在惠州出生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89
发表于 2025-2-11 09:49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勤王义军人数
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元世祖忽必烈命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南宋,十二月,占领鄂州,元军东下直逼京城临安。
    恭帝德祐元年乙亥(1275)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到谢太皇太后下达的“哀痛诏”,及专门给他的一道圣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执行) ,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
而应诏者只有知赣州的文天祥一人,他捧着诏书,涕泣不成声,尽捐家产以资军费,招募义军三万起兵勤王。
对文天祥的义举,朝廷下诏进行褒奖:“自吾有敌难,羽檄召天下兵,惟卿首倡大义,纠合熊罴之士,誓不与虏俱生。文而有武,儒而知兵。精忠劲节,贯日月,质神明,惟宠嘉之。
投袂缨冠,提兵入卫,师律严肃,胜气先见,宗社生灵,恃以为安。”
对于文天祥勤王义军人数,各书籍资料记载均不同,如:
1、(元)刘岳申《文丞相传》说“天祥以兵二万至衢州”;
2、《宋史.文天祥传》说“有众万人”;
3、(明)胡广《丞相传》等说“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4、《吉州人文纪略》说“八月,提兵二万至临安”;
5、(元)郑思肖《文丞相叙》说“仅吉、赣乡兵有众三万”;
6、(元)邓光荐在诗中写道“须臾三万众,如自九天下”;
但文天祥在《指南录.气概》中却说“问予兵若干,予对五万人”。因此,应以当事人说的勤王义军五万人为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0
发表于 2025-2-23 13:07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在元大都未与胞弟文璧相见
祥兴二年(1279)己卯二月,宋、元在新会厓山海战,南宋战败覆灭,陆秀夫背负八岁少帝赵昺跳海殉国。这年的秋天,文璧与三弟文璋离开惠州,十一月间携家离开广东,越过大庾岭返回江西老家。
    元朝任命文璧为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并于至元十七年(1280)下诏催他去元大都(北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是年五月,文璧奉召与最小的表弟曾明孺来到元大都曾明孺说:“吾得与丞相诀,死不恨
文天祥在得知文璧到元大都后,写下了《闻季万(文璧)至》诗:
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
    关于文天祥与文璧兄弟俩在元大都(北京)是否相见,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认为兄弟俩人见过面的理由,是依据宋郑思肖的《文丞相叙》中载:“璧已授伪爵,尝以鞑钞四百贯遗兄,公曰:此逆物也,我不受。’璧而卷归。”认为兄弟俩没有见过面的,则是只有《文丞相叙》中有记载,孤证难立。
    元揭溪斯在《宋署兵部架阁曾公墓志铭》中说:“丞相以书与其舅诀曰:天祥为子不孝,身落人手,留连幽囚,旷粤年岁。八哥(明孺)来此,终不得一见。”
     至元十八年(1281)五月,文天祥在《与方伯公书》中说:“八哥来,伏谂尊侯万福。然终年不得与八哥(明孺)一相见,今且告归,仰惟德人动履,神物护持,优游余年,万万珍重。”
因此,文璧表弟曾明孺在元大都未与文天祥相见,以当事人的说法为准。
另,据《吉安府志》的《邓光荐》载:“江万里屡荐不就,后客文氏,赞募勤王。”及《广东通志》的《邓光荐》载:“景炎元年(1276),除宣教郎、宗正寺薄。与文天祥同勤王,赞其计画(划)。”
因此,邓光荐是参加了文天祥的勤王义军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1
发表于 2025-3-21 22:24 |只看该作者
                                                                                                        朝代的更迭与皇帝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有改朝换代的发生,南宋被元朝覆灭(1279年),元朝被明朝覆灭(1368年),但如何对待前朝的皇帝则各不相同。
1、   南宋被元朝覆灭
祥兴二年己卯(1279)二月初六日,宋、元大战于新会崖山,南宋行朝被覆灭,陆秀夫背负祥兴帝赵昺投海以殉国难,战死与殉国难者十余万人。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押解离开广州,北上元大都(北京),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文天祥在被囚禁三年多后,于元至元十九年壬午(1282)十二月初九,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十二月初十,文天祥妻子欧阳氏奉旨收尸,同乡张弘毅与江南十义士前来相助,共扶柩葬于都城小南门外道旁。元至元二十年癸未(1283)八月,张弘毅将文天祥的骸骨带回庐陵文家,次年,葬文天祥于富川东南二十里的鹜湖大坑。
杨琏真迦,西夏人,是藏传佛教僧人。元朝任命他为江南释教都总统,负责江南佛教事务。
至元二十二年(1285)九月,杨琏真迦与允泽率领部众蜂拥到南宋绍兴的陵区,陵使罗铣竭力相争,不让开陵,允泽拔刀相逼,罗铣无奈大哭而去。这伙歹徒有恃无恐,先后盗挖宁宗、理宗、杨后等六陵,并且把擢文天祥为状元的理宗皇帝头颅砍下来做成酒器,其目的,一是为了断汉族百姓对赵宋的思念,二来也是为了报复心理。对于杨琏真迦等人的这种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宋宗室赵与蒨上书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不以为忤”,反而觉得赵与蒨很直率,能够直陈民情。
2、   元朝被明朝覆灭
    朱元璋在1368年推翻元朝以后,将元世祖忽必烈的牌位供奉在列代帝王庙里,与汉唐宋创业之主并列,一同祭祀。朱元璋作为胜利者,对于蒙古人及其元朝,还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在《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对忽必烈的评价:“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明)马中锡有《元世祖庙》诗一首:
            世祖祠堂带夕曛,碧苔年久暗碑文。
            蓟门此日瞻遗像,起辇何人识故坟。
            棹楔半存蒙古字,阴廊尚绘伯颜军。
            可怜老树无花发,白昼鹗鸣到夜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2
发表于 2025-5-8 15:19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毁家救国难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
    文天祥有四兄弟,他是老大,三个弟弟分别是大弟文璧、二弟霆孙、三弟文璋。还有三个妹妹,长懿孙、次淑孙、顺孙;顺孙早夭。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晰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文天祥家庭: 妻,欧阳夫人;二妾,黄氏、颜氏;二个儿子,长子道生、次子佛生;六个女儿,长女定娘、次女柳娘、三女环娘、四女监娘、五女奉娘、六女寿娘。
    理宗宝祐三年(1255)七月,二弟霆孙病逝,时年16岁。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他们同时考中贡
    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四日,21岁的文天祥考中状元。二十八日,父亲文仪病死于都城临安,享年42岁。
在抗元的斗争中,长女定娘、六女寿娘先后病死于广东河源之三角村。空坑之役中,欧阳夫人、黄氏、颜氏、次子佛生、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共六人被俘;次子佛生逃脱时被踩死于道中,时年11岁;妾颜氏和黄氏也分别自杀身亡。欧阳夫人、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四女监娘和五女奉娘死于五坡岭战乱之中。堂弟文天祐、大妹夫孙栗、二妹夫彭震龙也在抗元的斗争中战死。
    文天祥,一个状元的家庭为何发生如此大的不幸,这还得从头说起。
咸淳七年(1271)十一月十五日,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北京)建立元朝后,于咸淳十年(1274)九月,令伯颜率20万元军挥师南下,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南宋军队节节溃败,鄂州、襄阳、樊城等重镇失守,大批将领纷纷降元。
这一年,文天祥刚过三十八岁,已经鬓发斑白。忆昔守宣时,白上一根发。去之四五年,一化为七八。今年客衡湘,黑髭已多黄。众黄忽一白,惊见如陵阳。白发已为常,白髭何足怪。岁月不可歇。雪霜日长大。世人竞染淄,厌之固足嗤。谁服芦菔汤,避老亦奚为。少老如春秋,造物以为俦。吾方乐吾天,乐天故不忧。(《白髭行》)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朝廷谢太后下《哀痛诏》,要求全国起兵勤王,还专门给文天祥下了一道圣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执行),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在赣州任知州的文天祥接到勤王专旨后说:“国有大灾大患,不能不出身捍御”,于是尽出家产以充当军费,招募义军五万人,从赣州直奔都城临安勤王。对于文天祥的义举,朝廷下诏进行褒奖:“自吾有敌难,羽檄召天下兵,惟卿首倡大义,纠合熊罴之士,誓不与虏俱生。文而有武,儒而知兵。精忠劲节,贯日月,质神明,惟宠嘉之 。投袂缨冠,提兵入卫,师律严肃,胜气先见,宗社生灵,恃以为安。”
当时,大弟文璧正任制置两浙主管官告院。文天祥在赣州建立勤王军帅府后,即上奏朝廷请求以文璧为助手。朝廷差文璧为勤王军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无大小文天祥都与他商量而后行,可见文璧在勤王军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不久,文璧知惠州,实则守惠州。
文天祥的三弟文璋,特与免,充浙西制司内机;堂弟文天祐、文天祯,丞相奏辟授带史馆检阅,添差江东制干,分司徽州。
    文天祥的大妹夫孙栗,任宣教郎、带行监官告院、知龙泉县。二妹夫彭震龙,补宣教郎、带行太社令、知永新县。
    文天祥的表弟曾良孺、曾明孺兄弟俩一起加入同都府军幕,后都为兵部架阁,跟随文天祥勤王。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元营,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被元军扣留,随“祈请使”北上元大都。二月十八日至镇江,二十九日晚,文天祥一行12人在镇江逃脱,泛海南归至福州后,文天祥重新组织义军继续勤王。
    景炎二年(1277)二月,文璧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辗转于惠州、循州(龙川)之间,三月中旬,最后才来到梅州与文天祥相聚。文天祥与家人相见时,得知长女定娘、六女寿娘去年先后病死于河源县,痛哭不止。后来,文天祥在《集杜诗》中写了题为《二女第一百五十》的诗,记述了他当时的心情。
                 痴女饥咬我,郁没一悲魂。
                 不得收骨肉,痛哭苍烟根。
是年的五月至七月,文天祥的同督府义军取得了江西大捷,同督府“号令通于江淮”的鼎盛局面。八月十七日,勤王义军在江西省永丰县空坑村兵败,妻欧阳氏、妾颜氏和黄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环娘共六人皆被俘。在押解途中,次子佛生逃脱,后被踩死于道中,时年11岁;黄氏在兴国宝石寨跳崖碎身而亡,士人葬之,今庙于其地,公(天祥)为文哭之;颜氏亦陷死于崖中,亦庙于其地。妻欧阳氏、二女柳娘、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
对于文天祥毁家救国难的行为,祥兴元年(1278)六月二十二日,行朝降诏进行大加褒奖: “敕天祥:才非盘错,不足以别利器;时非板荡,不足以识忱臣。昔闻斯言,乃见今日。卿早以魁彦,受知穆陵(理宗),历事四朝,始终一节。虏氛正恶,鞠旅勤王;皇路已倾,捐躯殉国。脱危机于虎口,涉远道于鲸波。去桀就汤,可观伊尹之任 ;归周避纣,咸喜伯夷之来。方先皇侧席以需贤,乃累疏请身而督战,精神鼓动,意气慷慨。以匈奴未灭为心,弃家弗顾;当王事靡盬之日,将母承行。忠孝两全,神明对越。虽成败利钝非能逆睹,而险阻艰难亦既备尝。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如朝宗(潮中)之水,万折而必东。……
朕今日既戒,六月于征,倚卿爱君忧国之忠,成我刷耻除凶之志,缅怀耆俊,深切叹嘉。”
八月,行朝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封母亲曾德慈为齐魏国夫人,文璧权户部尚书。九月初七,母亲曾德慈病死于惠州,享年65岁。十一月,长子道生也病死在惠州,时年13岁。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身边的监娘和奉娘也死于战乱之中。
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大战于新会厓山海上,南宋行朝战败灭亡。陆秀夫背负祥兴帝赵昺投海以殉国难,战死和殉国难者十余万人。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从广州被押解北上元大都,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多后,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元世祖忽必烈曾说“谁家无忠臣”。文天祥就义后又说:“文丞相,好男子,不肯为吾用。一时轻信人言杀之,诚可惜也!”
    十二月初十,在东宫的欧阳夫人奉旨前去柴市为文天祥收尸,张弘毅及江南十义士收敛遗体,暂时葬于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旁,以便将来迁葬回江西老家。
    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张弘毅把文天祥的骸骨带回到庐陵,交给文家,至元二十一年(1284)葬于富川东南二十里鹜湖大坑,实现了文天祥“狐死首丘”归葬家乡的愿望。
    文璧于至元十八年(1281)九月赴任临江府(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他派人到广东河源把母亲曾德慈的骸骨迁回老家。元二十三年(1286)七月十七日,安葬于庐陵淳化乡靖居里三采之原。
    文天祥就义后的第五年(即1286年),文璧辞官从广西回江西老家,以丞相前请,得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
    欧阳夫人原来在东宫,后来与其婢女翠哥跟随公主下嫁驸马高唐王,住在大同路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白塔村)栖真观。直到大德八年(1304),欧阳夫人才和文升(嗣子)一起回到庐陵,不幸于大德九年(1305)二月十九日去世,葬于富川南二十里之洞源。
     柳娘后来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赵王去了沙靖州,死于大德年间(1297--1307)。环娘后来也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岐王去了西宁州(青海西宁),直到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她才在河州(甘肃临夏)养老。柳娘和环娘两人皆无生育。
    在老家文山之麓,当年文天祥建造的文山别宅,有一道体堂,    文璧与文富(文升的长子)及张宏毅等乡人,搜集文天祥诗文,于1296年开始在道体堂刊刻《文山先生文集》,史称“道体堂刻本”,这是中国首个私人刊刻本。
    “道体”,盖谓士君子立身行己,必以体道为心也。
    《文山先生文集》共二集,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共集三十九卷。前集三十二卷,经百方搜访,自宝祐乙卯后,至咸淳甲戍止。刊刻于元贞二年(1296)太岁丙申冬至日。后集七卷,更当访求,陆续入集,刊刻于大德元年(1297)丁酉中秋日。
    文天祥殉国五十一年的元统改元年(1333)七月,孙子文富为湖广省检校官,其在道体堂开始刊刻(元)辽阳儒学副提举庐陵人刘岳申撰写的《文丞相传》。十二月朔,(元)参议中书省相台许有壬为之作序,使《文丞相传》在元代“盛行于天下”。
    道体堂原为文天祥隐居文山时的住所,后成为刊刻文天祥著作和纪念文天祥的场所。
    元代的文史大家黄溍曾在《文丞相祠堂记》中说:“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明代的房安在《文山集序》中说:“嗟夫,丞相虽死,其精神在天地,勋名在简册,足以辉六合而照万世。至于成败利钝,天实为之,非人力也。”
    清《四库总目提要》评曰:“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其延试对策及上理宗诸书,持论直,尤不愧肝胆如铁石之目。(清)钱士升在《文天祥》中说:“夫成败,天也;忍败以希成,人臣无己之念也。一息尚存,一息留未亡之忠义,岂必以死为得、生为失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天下事未可知,吾怜其志而已。”
(清)陈弘绪在《宋少保信国文公传》中说:“嗟乎!使从信国之谋,赵氏岂遽至于亡哉?信国孤忠大节,万代之所瞻仰。予独惜宋之君,相得一信国,而卒不能尽其用也。悲夫!”

    文天祥世系(富田):
天祥--升子(嗣子)--富、实、宏(三世)--美韶、美化(四世)--彦忠--子旭--如陵--承荫(号南庄)--毓恕--烨--思圣--步廷---祖钰(十三世)--有焕(十四世)--从修、从售、从保、从伟、文佑(十五世)---凤翔、凤翊、凤翀、蔚远(十六世)--存潔(十七世)--光燦(十八世)--光裕、光斗、攀丹、文柱(江苏布政使)(十九世)。(文成、文星、文柱三兄弟,其父亲是光燦,爷爷是存潔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3
发表于 2025-6-21 22:21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两次任右丞相
度宗咸淳七年(1271), 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历史上的元朝就是从这一年真正开始的。咸淳十年(1274)九月,令伯颜率20万元军挥师南下,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南宋军队节节溃败,鄂州、襄阳、樊城等重镇失守,大批将领纷纷降元。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朝廷谢太后下《哀痛诏》,号召各地勤王,还专门给文天祥下了一道圣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执行),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文天祥尽出家产以充当军费,招募义军五万人,从赣州直奔都城临安勤王。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十日,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出使元营,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被元军扣留,二十一日,朝廷任命贾余庆为右丞相,这样文天祥第一次任右丞相也就两天。不久,文天祥随“祈请使”北上元大都,二月十八日至镇江,二十九日晚,文天祥一行12人在镇江逃脱,泛海南归至福州
    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行朝重新任命文天祥为通议大夫、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又组织义军继续勤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4
发表于 2025-7-27 15:02 |只看该作者
                          谒文丞相祠
          正气堂前祭文山,九州共庆民族兴。
          和林旧址今仍在,牧马西山落日归。

说明:
    和林,即外蒙古哈拉和林,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都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大战四年,景定五年(1264),阿里不哥战败,两年后去世。哈拉和林被忽必烈占领,后成为元朝陪都,汗位的象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5
发表于 2025-9-2 21:08 |只看该作者
                                        宝安文氏始祖---文应麟
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谱》载应麟讳远,字武,号配圣,仗义尚节,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长子,出生年龄在《文氏谱》等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据宋东莞遗民录《文应麟传》载:“景炎中1277),天祥以枢密开府惠、潮,弟璧亦以户部侍郎任惠州,应麟往依之。”也就是说,应麟不是在惠州出生的,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
    《覆瓿集》载,赵必象(1245--1294),字玉渊,号秋晓,太宗十世孙,宋皇室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后裔祖父汝拾于淳祐年间因官从闽赴粤任广东盐干,“司户侍盐干于广,遂家东莞之栅口。”以官为家,乃宋宗室赵氏入莞之始。咸淳元年(1265年)弱冠的秋晓与父亲崇同登进士,时称“桥梓联辉”。 父亲赵崇䛆任修职郎、南安军司户参军,不久,以“父子窃禄,是取赢于造物也”为由归隐,“乃结屋邑之柵口居焉,插柳艺兰,角巾逍游,同俗谐世,日狎渔翁钓叟,目送风帆鸥鸟,以自乐。”
赵秋晓初任肇庆府高要县簿尉,檄摄四会令,再仕文林郎、南安军南康县丞,治理有方,卓有能声,百姓德之,为立祠。后来,父亲崇䛆病逝,秋晓弃官归侍,隐居读书教子。
元兵入侵广东时,赵秋晓力劝熊飞勤王抗元,并对熊飞说:“出师无名是为盗也。吾闻宋王舟于海上,将遣赵溍、方兴制置安抚东广,不若建宋号,通二使,尊宋主,然后举兵入城。事成则可雄一方,不成亦足以垂不朽。”并捐家资三千缗、米五百石以助军需。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惠州设同督府,赵秋晓专程前往拜谒,相与论时事,慷慨陈词,凄然泪下“丞相伟公之义,辟公以朝散郎,书惠州军事判官兼知录事”。文天祥弟文璧为行朝总领,亦屯于惠州,特别敬重厚爱秋晓,每事取决都与其商量。赵秋晓有《和文文山中秋赏月韵》诗:
             中秋有月更有酒,乐事赏心并二难。
             万里无尘銀世界,一清彻底玉溪山。
             素娥伴兔夜无寐,仙侣乘鸾晓未还。
             老子南楼动吟兴,风吹香句墮尘寰。
    祥兴元年戊寅(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二月初六日,宋、元大战于新会崖山,南宋行朝战败覆灭,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战死与殉国难者十余万人。
南宋灭亡后,元朝以故官例,授赵秋晓将仕郎、象州儒学教授,但其“山林之意已坚”,不受元招,隐居于东莞的温塘村,足不入城郭。惟西走大奚(今香港大屿山),东走甲子,短衣敝笠,徘徊海岸,不挟一童,每望崖山则伏地大哭,画文丞相的肖像挂于厅堂,朝夕泣拜。其另一宗室赵东山,每凭高瞻崖山之云,则悲歌慷慨涕泗潸然。不久,赵秋晓成立以其为首的东莞遗民诗社,朋侪二三,更倡迭和,成员有:赵东山、李春叟、陈庚、陈纪、文应麟、李用等二十五人。诗社主要以梅花等为主题组织唱和活动,表达诗人们的隐逸情怀和高洁不屈的品格。抒发黍离之悲、铜驼之怀,以寄怀国之情。
应麟与赵秋晓等相友善是名门望族。今存诗二首,其一《题画》:
        草亭写向苍烟洲,有客携琴访旧遊。
        远树淡秾描两岸,峰岚映水翠欲流。
    据《康熙新安县志》载,“望烟楼,在凤凰岩下,传文丞相侄(堂侄)文应麟子孙家于岭下(凤凰古村),为何左丞部将。”何左丞即“东莞伯”何真也。
据《庐江郡何氏家记》载,何真(1321-1388),字邦佐,号罗山,东莞人,少年丧父,由母叶氏教养,好儒,善击剑。东莞生产和管理海盐的历史悠久, 按《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宋时东莞有靖康、东莞、黄田、归德等盐场,是广州府的主要产盐区。
元末广东群雄竞起,东莞境内势力最强的几个乡豪如文仲举、郑润卿等,控制着东莞辖区的靖康、东莞、黄田、归德等几大盐场和盐栅,他们不仅控制食盐生产和运销,也控制这些地区的盐民。面对乡豪割据混战的局面,势力弱小的何真不得不依附归德场的文仲举。不久,何真与文仲举分道扬镳,他回到东莞坭冈(今罗湖区泥岗),此时何真家庭也发生变故,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他自己也大病一场。至正十八年(1358),何真娶继妻廖氏,廖氏“乃黄田场盐官女,本官北方人家,法纯良,继母贤淑慈爱” 至正初,何真为河源县务副使,转任淡水盐场管勾。
至正年间,岭南强盗四起,在州郡放火抢劫,何真组织义兵保卫乡里,他到归德盐场,文七偕侄文朝贵来降,何真命文七守营,文朝贵随侍。何真平叛有功,元帝更慷慨授职,何氏家族自曾祖至何真诸子、诸位部将皆有封赠。至正二十六年,何真彻底产除东莞、惠州境内最大的对手王成武装集团,雄踞一方,霸主之势已成定局,有部将建言不如效仿西汉赵佗,趁天下大乱之际,割据岭南称王。然而,他不仅不称王,反而将劝言者斩杀。因此,何真的崛起,与控制东莞、惠州地区的盐场密不可分。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称帝,建国号“明”,改元洪武。何真归降明朝之后,即率其部属入京觐见明太祖朱元璋,何真授任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其百余名部将,各授府州县官,拨随任轮差。洪武三年(1370)何真调任山东行省参政,同年,朱元璋开始陆续封赏功臣,即六公、二十八侯、二伯。洪武二十年(1387)何真获封“东莞伯”,赐丹书铁券,次年,何真去世,朱元璋“亲为文祭之,令在朝百官素服三日,命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遣官护其表,复赠侯爵,谥忠靖。”并让其长子何荣祖袭爵“东莞伯”。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凉国公蓝玉以谋反罪被诛,此案牵连被杀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成为明初四大案之一。何真家族也受牵连,其长子何荣祖、二儿子何贵祖、三儿子何宏祖皆丧命,蓝玉谋反案不仅牵涉何真兄弟子侄及孙,其姻亲受株连亦不少,而且其许多部属也牵入其中,身在广东的五子何崇祖得以幸免,其率子侄逃往香港躲避。数年的逃亡生活,苦不堪言“诚岭南罕有不幸家,罹池鱼之祸,兄弟八人止二兄存,二侄一孙,余父子五人得以复生,泪思避难六载,不日不忧一死。日无温饱夜无枕毡。度日如年,朝不保夕。”
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诏赦内大辟(死刑)以下咸赦下”,何崇祖父子侄孙才得以“苟幸一生,复见天日”,后世居于罗湖笋岗松围下。今有“元勋旧址”尚存。
受何真家族的影响,宝安名门望族的文氏也逐渐衰落,600年间几无一人仕宦,只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东莞涌头人,文超灵中进士。明万历元年(1573),以茅洲河为界,从东莞县辖区分出新安县;民国三年(1914),新安县更名为宝安县。《文氏谱》载,天球公(文璧)与堂弟天瑞二公为广东始祖,文应麟为宝安文氏始祖,文氏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宝安区松岗街道东方村、潭头村,福永街道的白石厦村、凤凰村,及福田区的岗厦村。
一世
天瑞,名辉,号东山,丞相从弟也。宋季,从兄璧公任广东惠州府太守,公从来惠,留家娶冼氏,生子远,字应麟,仍居惠州。复自惠州徙万州,住梁村溪南,买置田地,因姓名地曰文田,生宋嘉熙庚子五月初九亥时,卒元大德戊戌五月初三巳时,复娶梁村王三官之妹王氏,生淳祐庚戌八月十四申时,卒元大德丁酉正月初十,葬文田溪北和尚墩丙向,子五:远、举、焕、炳、炜。
二世
应麟,讳远,字奋武,号配圣,谋为迈众,好义乐施,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因由惠州而徙居之。后家恢广,累富万,遇岁荒,筑望烟楼,望人家绝烟火者,即召而与之粟,事载邑志。娶岑氏,合葬古溪蒌棚下丁向之原,新安城内建有公祠,至修谱事,尚有白石下、岭下同一房,未经与事,子二:起东、起南。
三世
起东,行一,字卓尔,号立斋,官元总督军马宣慰使(从二品),生元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戌时,卒元至顺庚子十月十四辰时,配黄氏,合葬茅迳深溪。子五:仁、义、礼、智、孚。
起南,行二,字毅亭,生大德辛丑(1301)二月初五巳时,卒至正壬辰八月十一。配曾氏,合葬榴花坑,后因时变墓无碑记,搜寻不得,酌于公族醮于起东公墓。子三:垂统、垂猷、垂勋。
四世
仁,行一,字人也,号四山,生元延祐己未(1319)正月廿五戌时,没洪武丙寅五月十三巳时,享年六十有八岁,配叶氏,生延祐戊午四月初八申时,卒洪武己巳二月初一亥时,享年七十有二,合葬于大岭山。子二:孟良、寅甫。
义,行二,字宜也,配何氏。子三:以常、永泰、永震。
礼,行三,字敬也,配周氏。子二:孟常、永谦。
智,行四,字知也,配冼氏,应麟祖祠尝业原系各房建积所置,智祖房德成出银三份,科二德中出银三份,科一嗣后轮值,德成位下收二,德中位下收一。子二:德成、德中。
孚,行五,原讳信,因避祖讳改名孚,字实也。配张氏,子一:永常。
垂统,行一,讳任弟,字延嘉,生元至治辛酉(1321)七月廿四,殁至正丁未五月初二,配胡氏,并葬石步,公由东渚羁子围徙居石步,子二:荫、萃。
垂猷,行二,字成创,生元泰定乙丑(1325)八月十四,殁至正甲辰四月初八,配陶氏,并葬土名松园冚,由东渚徙居石步。
垂勋,行三。
五世
文荫字袭子,生于元至正乙酉年(1355),卒于洪熙乙巳年(1425),享年70岁,为香港泰亨乡始祖。
文萃,字挺华,号美裕,生于元至正丙申年(1356),卒于正统乙丑年(1445),享年89岁,为福田区岗厦村始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96
发表于 2025-9-3 14:59 |只看该作者
岗厦村与文天祥石刻.jpg
岗厦村牌坊.jp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