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68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19 23: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论员 杨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建设美丽深圳”目标,按照先行示范区“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不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决定性成绩和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完善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做出了深圳贡献,正努力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佳示范地和最优展示平台。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高标准构建绿色空间格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圳既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在城市空间、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面临紧约束。在国土开发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深圳仍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4.6平方公里,制定《公园城市规划纲要》《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等政策文件,保护自然、修复生态,布设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目前,森林覆盖率达39.1%,是“国家森林城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2020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中,列明了5项生态文明领域的创新经验。

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2013年,深圳盐田区提出建立城市GEP核算机制,将其作为特色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2014年率先开展城市GEP核算,首次提出并建立了GDP、GEP双核算、双运行、双考评机制。2021年,深圳发布了《深圳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正式推出GEP核算“1+3”制度体系,成为全国首个针对高度城市化地区的GEP核算规范,有效保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GDP、GEP双核算机制的建立,为城市化地区探索“两山论”转化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我国高度城市化地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要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增强群众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获得感”。近年来,深圳树立“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抓民生”的绿色发展观,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紧扣民生所需,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紧盯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坚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提供良好水质、清新空气等优质生态公共产品。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2019年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2021年全市21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到Ⅳ类及以上,曾经以黑臭著称的茅洲河,经过治理如今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提名案例;同时,全面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达到96.2%。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8,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大鹏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大沙河、茅洲河获评全国全省美丽河湖案例。

四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高标准建设最美宜居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近年来,深圳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积极实施陆地、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其中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恢复红树林湿地面积超过135公顷,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每年吸引超过1000万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人次游览、休闲。着眼于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深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强化“一脊一带十八廊”城市生态骨架,加快建设世界著名花城,推进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探索出一条高密度、超大城市、绿色低碳的高品质发展路径。同时,密集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岸保护、培育海洋文化等一系列政策规划文件,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五是实施“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保障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近年来,深圳强化制度供给和执行,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等20多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多部法规是全国首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制约,有力推进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是树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深圳经验。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近年来,深圳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在城市产业发展上,推进前瞻布局的战略治理。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更为集约有效率的发展方式,摆脱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新世纪以来,更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作战略谋划,有效避免了环境治理的“结构性陷阱”。另一方面,在污染防治上,实施科学精准的智慧治理。深圳立足科创城市、智慧城市特点,以科技赋能于环境治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治理探索。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2018年全市布局PM2.5自动监测网络,形成了“一街一站”的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在水体治理方面建立“河务通”系统,整合水务、环保、国土、建设规划、水文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在线实时监测。与此同时,在生态建设上,促进形成保护开发多元治理。建立环境多元协商的平台,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综合“多元共治”。比如,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发布《深圳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相关成果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展出。同时完善“双碳”政策顶层设计,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国际环保合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议程提供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展示了推动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深圳力量。

下一步,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肩负起先行示范区建设新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美丽深圳”目标,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成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先锋,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作者为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