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要路要树之辩——新差错30(六上“口语交际”)
说明 新差错,指本学期才发现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教材 2020学年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93页:
十几年前,我国南方某市为了拓宽城市道路,不顾很多人反对,砍掉了道路两边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是值得的;有人认为,砍树容易栽树难,政府应该另想办法发展交通,不应该砍树——要路还是要树呢? 浅析 “要路还是要树呢?”,这样的提问似有问题。 一、问题为: 1.提问的单打一。 教材的提问,就是只能二选一的提问,就是一面倒的提问。即要路就不要树,要树就不拓路——教材的提问相当于“不要树还是不拓路呢?”。所以,这样的一面倒,无论倒向哪,都有欠周全。 2.提问导向之误。 此处之二选一,是片面的、非理性的思考。我们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作全面的、理性的考虑。虽然导向作用不可一蹴而就,但不可错过每一个机会,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量变到质变。 二、愚以为: 1.应如此提问。 面向全局,通盘考虑。让学生既考虑要路,也考虑要树。可提出问题为,“如何解决要路与要树的矛盾”,或“如何考虑解决要拓路就要砍树与不砍树难以拓路的矛盾”等。让学生试从要拓路考虑,想想移树或补种等;也让学生从不砍树考虑,想想改道等。而非一开始就抉择于“要路还是要树”。虽则最后也会出现非二选一不可之情形,但这与一开始就是只执一端相比,有明显的高下之别。 2.应如此取舍。 “要路”或“要树”,均有利有弊,而非只利不弊或只弊不利,这也是全面地、理性地考虑问题的一个节点,也须导向。 若非二选一不可,则以利弊大小作取舍。利大于弊,取之;弊大于利,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