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转载]
惠州人爱唱惠州山歌〔注〕
□杨维俭
提起唱山歌这个话题,很多人往往认为它只是客家籍人的特殊爱好与专长。原惠阳地区辖属各县讲客家方言的群众均喜欢唱客家山歌,梅州客家山歌更是闻名全国。其实,唱山歌不仅流行于客家地区,它也流行于惠州城乡本地群众之中,而且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不过惠州人唱的山歌,与客家山歌除了腔调有所不同,还有语言不同。它是用正宗惠州方言演唱的原生态的惠州山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欢迎。它的曲调旋律,別开生面,歌声低沉委婉,悠扬悦耳,楚楚动人;其歌词内容丰富多采,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魅力,流传甚广,相沿至今。
惠州山歌源远流长
惠州山歌,过去不但惠州城里人喜欢唱,惠州附近农村中,凡是讲惠州话的群众,包括当年近郊农村的下角、梅湖、黄塘、新村、大岭、河南岸、龙峰、斜下、龙津、水北以及离城较远的马安、水口、横沥、汝湖、陈江、万年、青边及三栋等地的村民群众,都十分喜欢唱。可见其流行面广,群众基础非常扎实。
惠州山歌,起源于何时,现已很难查证。笔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惠州本地人,今年已83岁,世居府城六角亭(巷)祖屋。该地段历年中秋节期间都是城内山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唱山歌和驳山歌的场地之一。笔者从孩提时起,每逢中秋节前后几个晚上,便坐在家门口听那许多中青年男女兴高采烈地唱山歌和驳山歌。本人从小听着惠州山歌长大,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对惠州山歌印象非常深刻。遗憾的是自己嗓子欠佳,只会欣赏而已。笔者的老祖母出生于惠州城内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惠州举人陈培基老先生是她的胞兄。据老祖母生前讲述,她在童年时代亦很喜欢唱惠州山歌,年纪老了还经常教我们孙儿辈唱山歌。老祖母年龄比笔者年长60多岁,由此推算,惠州本地山歌起源,起码有150多年历史,甚至更长一些。
在抗日战争以前,时值太平盛世,惠州城内每逢民间一些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晚会时,惠州本地山歌是不可或缺的表演节目之一。有的山歌爱好者往往会情不自禁,自告奋勇地即席登台表演。他们都是即兴自编歌词表演,场面非常火爆。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惠州这座古城,曾先后四次沦陷,惨遭日寇洗劫,老百姓受尽苦难,苦不堪言。虽然环境恶化,但每年中秋节期间,只要时局稍为安定,城里群众仍会自发组织起来,按民间传统习俗,开展演唱山歌等文娱活动,并乐此不疲。“月到中秋分外明,万家欢乐庆团圆;边唱山歌边赏月,民间习俗万代传。”这首山歌便是当年惠州群众热爱山歌的见证。
曾记得1943年冬,笔者正在惠阳县立第一中学初三念书,11月21日是该校成立15周年校庆,学校当局在那天晚上举办了一场师生联欢晚会。各班均选派代表登台表演文娱节目,大唱抗日救亡歌曲,表演惠州山歌、舞蹈、独幕话剧及小魔术等。在晚会中,有同学建议,邀请校长余宗森先生(惠州人,时年30多岁)表演一个节目,在师生们的热烈欢呼声中,他兴高采烈的登台用惠州话唱了首山歌:“割草好,提着割禾心就焦;割草又有山歌唱,割禾无处敨阴凉。”唱毕,全场响起雷鸣般掌声,经久不息。由此可见,惠州山歌,不但劳动人民喜欢唱,连知识分子亦不例外,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引吭高歌一曲,逢场作戏,其乐无穷。往昔惠州山歌流传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惠州山歌委婉悠扬惠州山歌是惠州本地劳动大众独创的原生态歌曲,其歌词一般没有固定版本,大都是即兴自编自唱,因而朗朗上口,讲究押韵,并常采用民间俚语、谚语、成语及歇后语,富有地方风情与特色,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男女老少咸宜,令人感到特別亲切,妙趣横生。惠州山歌的曲调比较低沉,委婉,悠扬悦耳,楚楚动人,常令听者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唱山歌的人,其文化程度不一定要求很高,不要求像吟诗作对那样咬文嚼字,文质彬彬,但必须具备一定口才和急才。特別是与人对驳山歌时,更需才思敏捷,随机应变,快速应对,才能出奇制胜,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先决条件是要有一定的音乐功底,歌声嘹亮动人。
惠州山歌一般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个別句子亦可以增加一两个字。有的山歌第一句亦可以用三个字开头。唱到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时,声音要拉长一些才结束。在演唱时,要求对歌词吐字清晰。演唱方式一般为男女声独唱,亦可以男女合唱;在对驳山歌时,各方可邀请几个山歌友组成小组,推选出一名歌声嘹亮者负责演唱,其余歌友在旁边出谋划策,提供歌词内容句子应对。这种形式更受群众喜爱。
惠州山歌内容题材广泛
惠州山歌的题材极为广泛,丰富多采:有以感怀身世而自叹的;有以情歌为主题表示仰慕,互诉衷情的;有以互相撩弄,占小便宜的;有逞强斗智,互相揭短的;有以祝贺节日喜庆事宜的;也有对时局动荡不安而忧国忧民的;更多的是即兴自编自唱、自娱自乐的。总而言之,内容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当年有个山歌手陈谭,家住惠州府城六角亭(巷),男性,惠州籍人,以经营民间小食煎堆、逆糍为生。此人文化水平不高,但酷爱唱惠州山歌,且出口成章,口才甚佳。曾记得他经常自编自唱一首山歌:“狗耳担东系我姓,言西带早系我名;惠州系我祖宗籍,平生最好唱山歌。”短短四句歌词便将个人姓名、籍贯与生平爱好等唱得一清二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妙不可言。
现据笔者回忆,将当年较有特色的本地流行(惠州)山歌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1.感怀身世类
①八月十五是中秋,使人阿细冇风流;保佑大婆早日死,万户家财归我收。
②冤枉天,娶只老婆晓食烟;一日赚到三分六,无够畀佢拆烟钱。
③好饮好食亦晓老,无嫖无赌亦冇钱;今朝赚来明日散,命中无时莫强求。
④世上事情太不公,贫富悬殊乱晒龙;财主餐餐酒肉臭,穷人命苦饿断肠。
⑤我肚胈饿,闩转大门唱山歌;別人话我风流仔,阿奶知我冇奈何。
2.节日喜庆类
①恭贺新禧新年到,迎春接福好运来;合家吉庆身体好,心想事成发大财。
②八月十五是中秋,张灯结彩乐悠悠,食枚月饼品茶果,合家欢聚喜洋洋。
③中秋佳节看月华,哥出月饼妹出茶;食哥月饼甜到肚,饮妹细茶心花开。
④八月十五贺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月饼食无尽,有人想食口水流。
⑤新年新春好兆意,恭喜发财逗利市;长命百岁身壮健,万事胜意心花开。
3.男女情歌类
①郎为养家走他乡,孤寝独眠确凄凉;外边野花莫乱採,记住家中有妻房。
②天上有只七仙女,嫁到人间掌牛郎;一年一次鹊桥会,日夜相思哭断肠。
③高山岭顶种樖松,自然生长绿葱葱;阿哥同妹心心印,天长地久情意浓。
④(男)盖边阿妹真标致,好似黄瓜净皮;阿哥今年十七八,出年娶你也无迟。(女)阿哥如果系真心,赶快请媒来提亲;婚姻不由我作主,到时莫怪妹变心。
⑤(男)阿妹靓到胜西施,阿哥见到神魂飞;如肯同我成佳偶,百万家财全归你。(女)阿妹选郎心水清,不贪钱财爱真情;只求夫君人品好,夫妻恩爱到百年。
⑥老婆担遮好阴公,老公拨扇确凄(妻)凉,三生有幸成婚偶,两人世界乐洋洋。
4.互相撩弄类
①一条竹仔猋过河,猋死你奶一只鹅;你奶爱我赔鹅仔,我爱你奶做老婆。
②(男)男人追女无怕丑,胆大心细半面皮;爱妹就爱追到底,迟早总系我娇妻。
(女)呢只男仔真白痴,狼心狗肺众人知;也敢学人追女仔,有人钟意才出奇。
③呢只女仔太天真,二十几岁未成亲,成日涂脂兼抹粉,十足一只狐狸精。阿哥今年正十九,大把靓女任我挑;你想嫁人寻我,宁做光棍也风流。
④阿妹生来真标致,阿哥见到心思思,若肯同我结连理,任食任使永无忧。
5.赞妙龄少女类
①盖边阿妹嫰滋滋,珠圆玉润胜贵妃;唇红齿白鲫鱼嘴,鼻梁高高够神奇。
②皮肤白净鹅春面,无使搽粉打胭脂;白里透红似苹果,人见人爱心花开。
③两只眼睛亮晶晶,弯弯曲曲柳叶眉;眉来眼去如触电,含情脉脉笑咪咪。
④秀发飘柔似乌丝,两条孖辮肩上披;辮尾扎只蝴蝶结,翩翩起舞往天飞。
⑤身材生得十分正,无高无矮又无肥;腰细好似黄蜂样,曲线玲珑世上稀。
⑥行路好似风吹柳,左搖右摆姿态优;人人睇到都赞好,胜过舞台模特儿。
⑦性情温柔人钟意,讲话娇声兼嗲气;男人见到流口水,晚晚发梦心思思。
⑧阿妹生得似天姬,世间第一美人儿;若能揽得美人归,艳福无边笑嘻嘻。
6.男女对唱驳山歌类
(男)盖边阿妹听清楚,今晚同你驳山歌;唱得我赢做大嫂,唱我无赢做老婆。
(女)短命仔你真撩刁,当心爬树跌断腰;阿姐今年三十几,做你阿奶无出奇。
(男)做你阿仔亦无恇,我爱同奶共眠床;手多嘴多你莫怪,晚晚风流乐洋洋。
(女)呢只衰仔够癫狂,痴心妄想坏心肠;蠄蜍想食天鹅肉,不如早死见阎王。
(男)妹无答应无所谓,何必骂人伤我心;妹有情来哥有意,总有一天如愿偿。
(女)我行自己阳光道,你走你欸独木桥;遵守妇道人本份,缺德就冇好下场。
(男)阿哥生性爱风流,识得女仔帮打帮;唯独对你最钟意,一心同你结鸳鸯。
(女)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无谓同你口水,山歌到此就收场。
7.抗日战争前后山歌类
①日本鬼子野心狼,侵我中华八年长;到处杀人又放火,百姓无辜遭祸殃。
②家破人亡遭惨变,饥寒交迫够凄凉;国仇家恨要牢记,终须有日晓清偿。
③全国军民齐奋起,万众一心打豺狼;经历八年持久战,日本战败来投降。
④反对侵略得胜利,日军滾蛋返东洋;万众腾欢同庆贺,人民安居享太平。
⑤抗战八年够苦楚,胜利之后又遭殃;以为晓有好日过,谁知重系以前样。
⑥穷人生来真冤枉,赶走老虎又来狼;老虎就系日本鬼,豺狼就系蒋匪帮。
8.游山玩水山歌类
惠州西湖风光好,山青水秀美名扬;朝晚有闲行一圈,保你身体寿而康。
①阿哥哥来阿哥哥,上山斩竹织盒箩;织得盒箩随街卖,卖得钱来娶老婆。有钱娶只红花女,冇钱娶只大食婆;餐餐食饭七八碗,打屁响过大铜锣。
②老鼠仔来打千秋,打泻大哥一罌油;大哥转来闹大嫂,大嫂织蔴嘴啾啾。
作者简介
杨维俭,男,惠州市惠城区人,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47年8月高中毕业后,在惠城任小学教师三年,1950年7月参队,先后在博罗县及惠阳县中国人民银行任行员、副股长等职20多年,曾被聘为博罗县《罗浮山报》特约通讯员及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主编的《广东银行通讯》通讯员。从1973年起,历任惠州市二轻工业局主管会计、财会股副股长及股长等职,技术职称会计师:期间被聘为惠州市业余会计学校兼职教师及二轻工业会计培训班主任,并当选惠州市工业会计学会副会长。1989年7月退休后,返聘到惠州市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历时十年,先后任该所审计部经理及副主任会计师等职,并获财政部审批,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年6月至今,被惠州市惠城区政协委员会聘为《惠城文史》特约作者、特约文史委员,是惠州文化研究会顾问,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会员、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此外,据《惠州方言》(词典)·《前言》记载,曾作为“惠州四老”之一、惠州市惠城区桥西街道片区的一代表者,与该区桥东街道叶伟强先生、江南街道郭宝泉先生、江北街道水北社区居委会王选财先生一道,被聘任为该词典的语料考证和核实人。)
〔注〕 1.作者杨维俭先生此文,初始发表于惠州文化网站-首页>文化惠州杂志>惠州风物志>,2011-01-06 12:30:06 文化惠州;嗣后,见载于惠城文史丛书之十八——《惠州话旧》/杨维俭 著,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7月第1版,新华书店经销。此次转载的全文,是直接转自该网站内所刊载。
2.‘嗣后”所发表此文的文题为《惠州人爱唱惠州本地山歌》,此次转载编辑时,考虑到“惠州山歌”的词语本身内涵就包含了“惠州本地”的含义,而如果欲称呼惠州的客家山歌等其他山歌,则可称呼为“惠州客家山歌”等,故以仍援用“惠州山歌”此词语为佳。
3.“作者简介”栏内文,是用载杨维俭先生题名赠给笔者该书内的全文。其初始发表时的全文为:“杨维俭,男,惠州人,惠城区二轻局退休干部,注册会计师,惠州文化研究会顾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