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著。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 “理学”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堪称学界巨擘。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他文韬武略,是治世能臣。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与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阳明学说在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过作用,对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也很大。 王阳明无论在从政,在军旅中,还是丁忧居家时,都不忘兴学讲学,足迹遍及贵州、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王阳明身为文臣,资兼武略,治军严明,娴于韬略,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明史》称:“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他主张,恩信慰抚,重视战后重建,关注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出杰出的治政能力,也是位终身致力于封建时代和谐社会的杰出人物。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