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标题: 对“水”的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hoshma    时间: 2025-8-8 07:59
标题: 对“水”的认识
A、对“水”的认识
2003年11月26日——28日。
马洪胜(深圳)完稿于蛇口。
如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迅速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水”的概念从根本上也逐步升至一个新的观念高度。
过去对“水”的使用、利用与开发,人们一直都是停留在仅仅满足日常的生产、建设、生活的需要,多数情况下只是自然延续过去“农耕时代”较为保守、落后的使用意识,对其自身本质的、蕴涵着的“丰富价值”认识不够、盲目性较大,认为水是众多生产、生活资料中较为廉价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量无限的自然资源,因而对水在使用中不够珍惜,甚至于存在较大的挥霍浪费情况与现象。如果说在城市中使用“自来水”,人们心里面还能有个节约用水的概念,但内心中的潜意识,均多数仅仅是停留在此“水”乃“能量转换”过来的,根本上及更多层面上的概念仅仅是在于为了“节电”。如今人们却逐渐感受到了,“水”资源不再仅仅只是关乎农业的命脉问题,而是决定着当今世界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影响着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尽快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则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甚至使世界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将陷入无限的难以为继的困境。这一认识在当今业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无数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都证明了,并还将继续证明“水”——这一生产、生活中不可须臾缺少的“资料——资源”地位的重要性。
如果说过去农耕时代社会还不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人口的负担也没什么太大的压力,对水的使用与利用,在优裕的自然环境下,自然采用一种自由自在的方法,还不至于给人类自自身繁衍生息带来过多的威胁与不便;在现代大工业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地球上整个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随之而来的影响,除大自然需要不断地自然调节、调整外,人类为了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还要有意识地采取一切已发现、已能认识、掌握和使用的科学技术与手段,在不断改造自已的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环境、不断调整和调节人类生存条件,使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有所改善、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使人们的良好生活环境得到更加充分完美的保障。
从我国情况来说:对“水”的观念认识从整体上说,现在已得到了在现阶段所能达到的较高层次,但仍需继续不断探索求证使用与利用的自然之路;“水”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与利用,已经并将日趋紧迫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急待各级领导、干部、群众以及广大的科技(尤其是水利和环保)工作者,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工作,使“水”资源真正能发挥出,极大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应有作用。

作者: hoshma    时间: 2025-8-8 08:01
B、我国大部份地区,尤其是北方大部份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地区较为集中),一直都突出地存在着严重的干旱“缺水”从而导致土地产生荒漠化的现象(在国内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去“缺水” 问题多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反映强烈,而今不光是农村,在城市中人们生产、生活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也日益突显用水方面问题的紧张,“水”的问题现在是单靠老天爷恩赐的风调雨顺来调节,早已是不可能解决的了。干旱“缺水”无论是在历史上的过去,还是现实中的今天,都是制约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瓶颈”要素之一。
从另一方面来看,“水”的过溢、乃至泛滥成灾,形成危害甚大的“水患”灾难,也同样是人们长期与自然灾害努力作不懈斗争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广为流传的古代关于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民间故事中“大禹治水”、“都江堰”的修筑、新疆修建的“坎儿井”、“京杭大运河”的贯通……等等,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历史结晶体现与见证。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财力所限,对“水”问题的观念认识、“水”的治理、调节、以至科学合理的利用等各方各面,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现在加以不断研究、探索的领域及命题,有待我生后辈承前继后、努力为之奋斗不息。譬如:干旱地区“缺水”问题的有效解决、洪涝灾害的有效防范及排除、“水”资源的防污治理、水土保持及环境的良性生态循环……等等方方面面,可谓说是挑战层出不穷、工作任务远无极限。


作者: hoshma    时间: 2025-8-8 08:01
C、还有一些项目与命题,如今可否适当地深入研究及探索其价值与存在的可能?如一些大河大江的防洪治理,是高筑堤坝“围堵”还是因地制宜开劈“疏导”渠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否在通过科学勘测论证后,让高出地面的河床与低处的村庄、城市和田地,来一个位置互换?让水流顺着低洼处的新河道排泄出去。再有科学利用“洪水”资源问题,可否在一些经过科学论证、规划并经过试点的地区,有意识地建设并预留部份蓄洪“水库”?此水库可具有一物两用的功能,平时可以充许农家垦殖一些适中作物,遇有洪水时,即可将关闸开启蓄洪;待后再有计划地将水按质按量按价,有偿地调节输送至需要用水的地区,使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合理地按责受益,一方面降低“洪水”灾情、另一方面使其变害为宝——成为可利用的“金银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使用价值。还有淡化海水项目,有否形成规模化经济使用之可能?在江河中多级建造发电水坝的利弊?会否形成江河泥沙大量淤积堵塞,长久下去不知是否会影响综合生态环境方面,产生连锁的不良反应……等等诸多问题。
笔者生活在广东,由此联想到两项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水利工程项目:一是长年多旱缺水的粤西地区(雷州半岛),因地质条件不利,水资源相对缺乏不够丰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制肘甚大,能否探讨从珠江流域中游以上地域引进适当水源?解决或补充当地使用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界河——深圳河,可否探讨向东拓展延伸,使深圳湾与大鹏湾能利用深圳河贯穿通航(一定载重吨位的船),中、港双方互利互惠,携手合作将深圳河共同打造成中国的“塞纳河”式的、具有浓郁南中国海滨海城市,田园风光色彩的商贸旅游度假区,沿河两岸尽量利用原地、原貌的地形地势来规划、建设,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当损害,不知这个项目是否有修筑的可能与价值?当然需全方位多方科学论证,决不能贸然行事。
诚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世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对“水”的认识以及由此而谈论开去的各项水利工程项目,都需要多方反复地进行慎重的科学论证、权衡利弊以取舍。一项事物要完全做到万无一失,其难度是十分大的;但要依据当时所能掌握的各种科学综合知识与传统经验、依据实事求事的态度去努力踏实争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以上仅从笔者个人观点角度出发,谈了一点对“水”资源的肤浅认识,权作探讨、探索之途,也许荒谬错误良多,不当之处,敬请阅者海涵。

     马洪胜2003年11月28日完稿于深圳、蛇口。
通讯地址:(略)




欢迎光临 深圳论坛 (https://wsq.szne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