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标题: 乡土散文:挖红薯 [打印本页]

作者: 其貌不扬    时间: 2024-11-3 10:50
标题: 乡土散文:挖红薯
文:王爱能
  旱地里的红薯成熟了,弟弟带着我去把它们挖上来。

北坎金路口高坡上,种植的几乎全是红薯,走近了低头看去,紧挨边侧的红土堆正中已裂开一条条沟缝,通红的薯蒂明晃晃暴露在外面;那些错综复杂的薯藤,毫无章法地交杂在一起,有些甚至爬到了近边的树枝上,有些枯黄的叶片已经从藤茎上脱落,掺杂在还显青绿的叶茎间,极易给人老去新来的错觉。

我们挖红薯,主要的工具是锄头。

弟弟对我说,先要剪藤,再来锄挖,藤不宜剪光,要留一小截,便于辨认,另外要察看土势,拱高的地方下锄,要空开一段距离,(这样)就不会伤到红薯——

看来,挖红薯还需要一点“门道”。

依从这点“门道”,我挖上来几只硕大的红薯,正得意洋洋时,随着“嘶拉”一声响,我竟将一只大红薯给挖断了。

“我采用的是“排种”,不能机械落锄,有些(红薯)长在深处,要留意根茎走向——”弟弟对我说。

“排种?”我的眼睛倏然睁得老大。

后来知道,所谓“排种”,就是将整根种茎横着埋进土中,根茎两侧均会爆芽生果,有些往上撑爆开,有些则钻入土壤深处。被我“嘶拉”爆头的那只,就是钻入土壤深处的。

大红薯请别怨我,我本无心让你“爆头”,都是我的粗心大意才导致你的身首分离。

我猛然想起了先前。

先前种植红薯,都是单茎(种茎)插种,用锄头刨出一绺浅沟,再将种茎抛插,每隔十几公分抛插一根,然后填土,把它弄成如同当今“减速带”模样的一长绺。及至红薯成熟,将它们刨挖上来也相对简单,因为是“间距”插种,顺着“减速带”刨挖一般不太会“失手”,从红土内挖出的红薯,一只只硕大溜圆,且完好无损。

如今弟弟竟然采用“排种”,照他的说法,“排种”也不是现在才有,主要是因为它(排种)产量高。

为了防备再将红薯“挖残”,我于是下意识地观看弟弟的操作。

紧握锄头,弟弟先很小心地拨开拱高的土块,估判到红薯的大体走向后再下锄,下锄时使猛力,一锄到底,随即往上翻翘。连续下锄,连续翻翘,一只只溜圆硕大的红薯犹如“红精灵”一般,接二连三地从土里冒出来。

有样学样,依从弟弟的做法,我挖上来一只又一只红薯,搁在土块上,就像一排错落摆放的小红灯笼。

将挖出的红薯收拢时,我竟又领受到弟弟的“教育”,因为,那些个头偏小的红薯都被我“遗弃”掉了。我总觉得,大红薯已经足够食用,小红薯全然可以忽略不计。

“红薯能保留较长时间,寒冬腊月里,小红薯可以拿来喂牛,牛爱吃——”弟弟对我说,语调和缓。

至此我才明白,原来牛也吃红薯,吃那些差点被我遗弃的小红薯。我甚至推想,在寒冷的冬季,草木枯竭,牛儿的餐桌上摆上小红薯,保不定或许还是它们的“开荤菜”呢!

我们用板车拖着四五筐大小红薯回家,偏头看去,那被锄挖开的红土壤,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愈加美丽,愈加安详。


 【作者简介】王爱能,男,籍贯江西省高安市独城镇,1988年毕业于江西省宜春师专中文系,现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工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嘉兴市作家协会会员,嘉兴市秀洲区作协、戏曲家协会及朱彝尊研究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永远的映山红》、散文集《拥爱尽责》、散文集《美味的牛筋》、散文集《四季如歌》、散文集《忆海酸甜》(一)、诗词集《雏及》等。

【投稿说明】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随稿请附作者简介,附图片最好。稿费说明:即日起赞赏金额的80%作为稿费发放给作者,剩余20%作为文学社平台维护费用,10元以下不发放,每月底结算。我们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中文名:乡土文学公众号,关注我们。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 其貌不扬    时间: 2024-11-3 17:00
我们用板车拖着四五筐大小红薯回家,偏头看去,那被锄挖开的红土壤,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愈加美丽,愈加安详。
作者: 其貌不扬    时间: 2024-11-5 08:41

作者: 其貌不扬    时间: 2024-11-7 08:42
至此我才明白,原来牛也吃红薯,吃那些差点被我遗弃的小红薯。我甚至推想,在寒冷的冬季,草木枯竭,牛儿的餐桌上摆上小红薯,保不定或许还是它们的“开荤菜”呢!




欢迎光临 深圳论坛 (https://wsq.szne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