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标题: 关于文天祥后裔文应麟的的年龄及亲属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0:49
标题: 关于文天祥后裔文应麟的的年龄及亲属关系
近日在深圳新闻网上看到许多关于文天祥后裔宝安文应麟的报道,但都存在年龄混乱,亲属关系不清等问题,现作为文氏后人特说明如下:
1、文应麟出生年龄至今在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族谱〉等历史资料中还没有找到,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2、文应麟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长子,在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族谱〉等历史资料中都有记载。2014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耿 符忠良在《文天祥弟弟的选择:改朝换代时投降元帝忽必烈》中也有介绍,大家可以搜看。
3、请深圳新闻网更正及时,谢谢。
作者: 深圳论坛 时间: 2024-5-16 10:58
您好,建议已收到。请您附上原文链接,我们核查。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4:29
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4/6456467.shtml
光明区官网http://www.szgm.gov.cn/xxgk/xqgwhxxgkml/gzgg/content/post_10851080.html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4:31
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4/6456467.shtml
作者: 深圳论坛 时间: 2024-5-16 14:47
您好,请提供稿件来源为深圳新闻网的链接,我们来核实。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06
已上传网址请查收。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07
已附上原文链接请查收。
作者: 深圳论坛 时间: 2024-5-16 15:08
您好,您提供的链接均不是来源为深圳新闻网的稿件链接,请提供稿件来源为深圳新闻网的链接,我们来核实。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39
深圳新闻网https://new.qq.com/rain/a/20221029A02QNJ00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41
宋末元初大德年间,文天祥的胞弟文璧的儿子文应麟,携家眷及部分族人迁至凤凰村,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48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2-05/18/content_25134768.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49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0-08/30/content_23505118.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50
据了解,文天祥兵败后,其侄孙文应麟举家搬迁至岭下村,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53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4-03/15/content_30806474.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54
南宋景炎年间,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率其子文应麟随文天祥的抗元兵马,携带家眷及族人来到广东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5:59
https://www.dutenews.com/n/article/7731004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0
,讲解人说,文天祥就义后,他的大哥为了传承其血脉,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到天祥门下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0
其中文天祥孙辈文应麟来到凤凰山,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3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7/08/content_24372198_0.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4
文天祥的第三代传人文应麟在抗元失败后,也踏着先人的足迹来到这里。在凤凰山下的岭下村定居下来,并在山上修建庙宇纪念他的曾祖父。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5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2-02/06/content_24918663.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6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2-02/06/content_24918663.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7
松岗七星狮舞”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文琰如今已84岁,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的第二十六代侄孙,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8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4-03/11/content_30796663.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09
700年前,文应麟次子文若凤见“白石下”田地丰腴,便从岭下(原凤凰村)迁至“白石下”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0
根据宝安、江西等地史料记载,文天祥的一支血脉,由其胞弟文璧的孙子文应麟(民间或习惯称文应麟为文天祥弟弟文天瑞的儿子,即文天祥侄孙),迁至宝安凤凰山。与著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根同脉的文氏家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1
https://www.sohu.com/a/35914404_148974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4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8-11/26/content_21238875.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5
宋末元初大德年间,文天祥的胞弟文璧的儿子文应麟,携家眷及部分族人迁至凤凰村,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7
据考证,文天祥被俘后,跟随他举兵抗元的侄儿文应麟及其亲眷为避杀身之祸,流落至此并终老松岗。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7
http://mt.sohu.com/20160713/n458980147.shtml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9
https://mren.dswenhua.com/view/NTU3Ng==.html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19
文应麟生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卒于1378年(元昭宗八年),是文天祥胞弟文璧的长孙。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0
https://www.sohu.com/a/362574034_275216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2
据《新安县志·人物志·侨寓》记载,宝安文氏始祖文应麟,乃民族英雄文天祥从孙、文天祥胞弟文璧的长孙。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2
/www.mzyfz.com/html/1296/2019-11-07/content-1409782.html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DOD316L0541CC0Z.html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3
潭头主要姓氏为文氏,系文天祥从孙文应麟之后。文应麟生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卒于1378年(元昭宗八年),是文天祥胞弟文璧的长孙。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4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songyaoru.html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4
文应麟生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卒于1378年(元昭宗八年),是文天祥胞弟文璧的长孙。宋景定年间(1260-1264)户部侍郎文璧率部守备惠州,文天祥堂弟文天瑞随文璧在惠州任职。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6
https://www.360kuai.com/pc/947acdd3b27a0482a?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文应麟古墓,位于广东深圳
文应麟出生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卒于
1378年,是文天详的胞弟文璧的长孙,宋景定
年间1260-1264户部侍郎文璧率部守留惠州,
文璧不听,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南侵,他
奉城以降。文璧三个儿子。隆子【号中川】次子(陛子)过继文天详,三子(过继天瑞)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29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7/08/content_24372198_0.htm
文天祥的第三代传人文应麟在抗元失败后,也踏着先人的足迹来到这里。在凤凰山下的岭下村定居下来,并在山上修建庙宇纪念他的曾祖父。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32
“松岗七星狮舞”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文琰如今已84岁,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的第二十六代侄孙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2-02/06/content_24918663.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33
据了解,文天祥兵败后,其侄孙文应麟举家搬迁至岭下村,开村后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0-08/30/content_23505118.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34
文应麟:赈济穷人 为福一方
2020-06-21 12:04:2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文应麟,讳远,字应麟、奋 武,号配圣。系文天祥堂弟文天瑞之子,娶岑氏,生二子,长子起东,次子起南。《文氏通谱》之宝安始祖文应麟:"迈众好义乐施, 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从惠州而徒迁居之后,家业恢广累富数万。" 元朝初年父逃海南,他辞官携家人从惠州向南迁移,隐居在一个叫"鹤仔园"的地方(今天松岗蚝涌村)。当时"鹤仔园" 一片荒滩,海鸟成群栖息。为避元人,应麟再徒迁至宝安福永岭下村。筑观音庙,建望烟楼,赈济穷人,为福一方,丕振家声。其生卒年代不详。文天瑞为粤东文氏始祖,应麟为宝安文氏始祖。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36
大概是元末明初的时候,附近粮食失收,都闹起饥荒了。而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系文天祥胞弟文天瑞之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675645176402718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37
http://wtl.sz.gov.cn/ztzl_78228/tszl/sz_intangible/intangible_items/gdsj/content/post_8002585.html
据文氏家族后人文榜胜老人介绍,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随祖辈搬迁到大茅山脚岭下村居住,开村立业。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39
https://www.360kuai.com/pc/92c34005c533acac9?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为了灾荒之年能及时救济当地民众,就在凤凰山的山顶筑了一座高台,他经常登台望下山四周,哪处到饭时还久久没见炊烟(断炊了),就立刻差人前去送粮,因此,这座高台叫做望烟台。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43
这座庙始建于元代初期大德年间,是文天祥的曾孙文应麟为了纪念文天祥所建,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1033552643/?wid=1715848935349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46
文天祥被俘后,跟随他举兵抗元的侄儿文应麟及其亲眷为避杀身之祸,流落至此并终老松岗。
https://nepaper.ccdy.cn/html/2019-11/28/content_275318.htm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6 16:48
据说这座庙始建于元代初期大德年间,是文天祥的曾孙 文应麟为了纪念文天祥所建,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https://www.88s1.com/list.asp?id=2833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7 19:24
昨天搜看到一篇深圳商报于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报道的《岗厦文氏:文天祥后裔?〉,其中讲到:据《文氏通谱》记载,南宋时,文天祥胞弟文璧任惠州太守,其堂弟文天瑞随同前往,娶妻冼氏。为避元初战乱,文天瑞渡海迁往海南万州,终老于此;而其子文远则仍留居惠州,后来迁至宝安,在岭下村(今松岗镇凤凰村)安居乐业,繁衍后代。因此文天瑞为岭南文氏始祖,而文远是宝安文氏始祖。 文远字应麟,岭下在大茅山之麓,山上建有望烟台。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志·地理志》载:“望烟台,在凤凰岩下,传文丞相侄文应麟子孙家于岭下,为何右丞相部将。值岁荒,建此楼登眺,凡家无餮烟,赈之,至今犹称‘烟楼下’云。”这一记载正好与《文氏通谱》吻合。 文远育有二子——文起东与文起南,他们的子孙后裔被称为“宝安文氏七大房”,其中第五房为起南长子垂统所传。垂统育有二子:文荫与文萃,分别徙居今香港泰亨乡与福田岗厦村。他们分别是泰亨文氏与岗厦文氏始祖。其时当在明朝初年,文垂统葬于落马洲。如今,每年重阳节,岗厦村与泰亨乡文氏族人都要共同前往拜祭。根据文氏宗亲会统计,岗厦文氏后裔至今约有3000人。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17 19:29
中国小康网也 有报道:其生卒年代不详。文应麟:赈济穷人 为福一方 2020-06-21 12:04:2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文应麟,讳远,字应麟、奋 武,号配圣。系文天祥堂弟文天瑞之子,娶岑氏,生二子,长子起东,次子起南。《文氏通谱》之宝安始祖文应麟:"迈众好义乐施, 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从惠州而徒迁居之后,家业恢广累富数万。" 元朝初年父逃海南,他辞官携家人从惠州向南迁移,隐居在一个叫"鹤仔园"的地方(今天松岗蚝涌村)。当时"鹤仔园" 一片荒滩,海鸟成群栖息。为避元人,应麟再徒迁至宝安福永岭下村。筑观音庙,建望烟楼,赈济穷人,为福一方,丕振家声。其生卒年代不详。文天瑞为粤东文氏始祖,应麟为宝安文氏始祖。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20 18:51
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8-11/26/content_21238875.htm
此句有无: 宋末元初大德年间,文天祥的胞弟文璧的儿子文应麟,
请及时更正为: 宋末元初大德年间,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的长子文应麟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20 19:38
南方网的 :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11/27/c1702027.html
宝安“旅游+”体验完美收官!精致行程“路演”宝安魅力|多图
南方+记者 何俊 2018-11-27 18:23
此句有误 : 宋末元初大德年间,文天祥的胞弟文璧的儿子文应麟,
应改为 : 宋末元初大德年间,文天祥的文天瑞的长子文应麟,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20 20:20
这个网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511/10/990198_976609762.shtml
《元朝历史人物 -----文应麟(宝安文氏始)》存在有误的地方:文应麟生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卒于1378年(元昭宗八年),是文天祥胞弟文璧的长孙。
近日跟他们发邮件联系多次,在附件中也提供了文氏族谱及历史文献资料,他们回复 :您好,经核实,您举报的文章《元朝历史人物——文应麟(宝安文氏始祖)》未发现有害信息,您提供的材料我们也无法甄别其真实性。
我家的事情难道别人比我家还清楚吗?特说明如下:
1、文应麟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长子。
2、文应麟的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其生卒年代不详,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3、请相关网站及时更正,谢谢。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22 08:23
这网站:https://www.163.com/dy/article/FDOD316L0541CC0Z.html
《松岗这个700年古村,村民是英雄之后》 2020-05-28 22:18:15 来源: 土生土长深圳人
此句有误: 文应麟生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卒于1378年(元昭宗八年),是文天祥胞弟文璧的长孙。
应改为: 文应麟是文天瑞的长子,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文应麟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其生卒年代不详,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请网页及时更正,谢谢。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22 09:26
《从宝安志到新安县志,他们用笔记录深圳历史》2021-08-09 10:34:27 来源: 土生土长深圳人
在很多人眼中,深圳是一座“一夜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随着深圳文化事业的发展及众多本土学者的发声,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了,深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2018年10月12日,密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孤本康熙版《新安县志》回到深圳。这是当今存世的有关深圳史志的最早的最全的海内外孤本。目前,现存于世的古代深圳地方志主要有三种: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及嘉庆《新安县志》。
我想问问: 土生土长深圳人,你们见过康熙年间修的《文氏通谱》和光绪元年乙亥重修的《文氏通谱》吗?宝安文应磷与文天祥是什么亲属关系你们知道吗?文应磷的生卒年代你们知道吗?你们在《松岗这个700年古村,村民是英雄之后》中说:文应麟生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卒于1378年(元昭宗八年),是文天祥胞弟文璧的长孙等。近年深圳新闻网及外地媒体转载的也经常看到报道,你们随便写历史名人的亲属关系,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氏后人修的《文氏通谱》还有什么意义,这样他们的亲属关系辈分都搞乱了。
请相关网站及作者及时更正,谢谢。
如果还不清楚文应磷与文天祥的关系的,可以看看深圳之窗网站《凤凰山下之烟楼》的报道,哪里有康熙及光绪年间的《文氏通谱》的图片资料,一目了然,谢谢。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22 11:51
有人说深圳是文化的沙漠。700多年前,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的伶仃洋,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概括而又形象地追叙自己出仕、勤王、兵败、被执的一生。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著作及宝贵的精神财富。据2021年9月1日黄源海在吉安文天祥纪念馆发表的《文天祥著作及其版本考略》中写道:《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本,共收诗词八百余首,散文约六百余篇,这是流传下来的文天祥的全部著作。
已入选中学课本的千古名篇《过零丁洋》,700多年前,文天祥就写于深圳湾的珠江口伶仃洋海面,距离深圳市区也就50多公里,深圳何来的文化沙漠?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力前行。
经济是实力,文化是魅力。深圳高校专家学者文人不少,但研究深圳历史文化的人不多,研究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及诗词的人就更少,专著就更不用谈了,希望深圳的天空是蓝蓝的,大地不再是文化的沙漠。
期待你的加入。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5-28 21:11
j 近日搜了一下网,发现近年来媒体报道民族英雄文天祥相关的文章不少,不乏国内的主流媒体,如:人民资讯、上观新闻、北京日报、澎湃新闻、天津日报、长江日报等,而深圳的媒体报道连个影子都没有。700多年前文天祥就在珠江口囚于元军战船上,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这是历史事实,实在令人深思。现附上近年来国内媒体的报道:
旧时兵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气歌》在这里诞生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2-11-23 17:06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岳强
南宋出了两位民族英雄,一位是抗金的岳飞,一位是抗元的文天祥。岳飞39岁遇害,文天祥47岁就义。他们都以年轻的生命,在青史上留下了一个沉甸甸的“忠”字。岳飞遇害21年后(公元1163年),宋孝宗即位,“莫须有”的千古奇冤得以平反昭雪。此时,距离文天祥出生还有73年。
文天祥次子的下落
澎湃新闻2023-06-26
有关文天祥著述的刊刻情况,清代四库馆臣曾有详论,说:
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书中原跋九条,并详载本事,颇可以资考论。明初,其本散佚,尹凤歧从内阁得之,重加编次为诗文十七卷,起宝祐乙卯,迄咸淳甲戌,皆通籍后及赣州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前录》一卷、《后录》二卷,则自德祐丙子天祥奉使入元营,间道浮海,誓师闽粤,羁留燕邸,患难中手自编定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7-1408页)
文天祥
一片丹心照汗青(图)
2023年01月09日天津日报
今天,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740周年。南宋末年,在山河破碎、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杀身成仁,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文山先生像赞》中感慨道:“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孤忠大节,万古攸传”。
赵孟僴与文天祥——上海两千年人物考之九
人民资讯2021-12-12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文天祥来过上海?
不但来过,而且那句著名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写在今崇明岛附近,写在他由此进入今上海地域开始“上海之旅”时。
《过零丁洋》,是后来在南方被俘后写下的。《正气歌》,是再后来在北方囚室里写下的。而这句与《指南录》同名的“指南”誓言,写在他人身自由时——而且当时,他的皇帝都已率百官正式投降了,他的大军也竟然早被自己的朝廷解散了,他自己刚刚九死一生逃出生天,元人又刚许诺他为元朝丞相……
脑子不灵尤怪事——文天祥吞脑自杀考
来源:澎湃新闻 | 李磊鑫 2023年06月27日06:16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邹㵯自颈,众扶入南岭死。官属士卒得脱空坑者,至是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皆死,杜浒被执,以忧死。惟赵孟濚遁,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获,俱死焉。”
“天祥吞脑子,不死”。读史至此,对文天祥的自杀方式及结果颇有疑惑。明人徐渭曾感叹,“脑子不灵尤怪事,竟将腔血洒燕京”。鉴于文天祥吞脑子自杀事多被一笔带过,何为脑子、为何要吞脑子自杀、脑子为何不灵等问题欠缺考察,特撰文讨论。
吉安时间
来源:长江日报 | 肖克凡 2023年09月18日09:00
从历史缝隙里寻找
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展有《文天祥生平简表》:“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战败被执。”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十二日,作《过零丁洋》诗。”
这首《过零丁洋》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之句,零丁洋为粤海水域,惶恐滩在江西赣江边。这两地相距遥远却并列诗行,显然不无关系。
文天祥著作及其版本考略
发布日期:2021/9/1 17:24:00 访问统计:3498
文天祥著作及其版本考略
黄源海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著作及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家献身的高贵品质,批判地继承他留下的文化遗产,现就文天祥的著作及其版本作一浮浅探讨。以往对文天祥的思想及其著作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但对其著作之版本进行考察的人却很少。故本文仅仅是尝试,因缺乏借鉴,加之水平所限,错漏在所难免,请读者教正。
文天祥家世考
发布日期:2021/8/17 11:48:49 访问统计:10846
文天祥家世考
刘文源
一、先世
文天祥是什么地方人?他的祖籍在何处?关于这个问题,《青原山志》谓:“石窟为文氏祖居,竹屋先生文仪士表始徙富田。”①现在永和一带地方还流传着这样的话:文天祥是“石窟养(生),富田长。”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为何允许弟弟归顺元朝?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2023-11-20 23:29:26 来源: 作家邓海春 北京
南宋景炎三年(1278),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与元军交战过程中被俘,随后被押解至元大都。面对忽必烈的劝降,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终于在入狱三年后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因宁死不屈的气节得到后人尊敬,其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流传,激励了无数人。然而,他的弟弟文璧却归顺了元朝,并官至通议大夫、秘书卿。
天高并地迥 与子独牢愁
台州日报2018年8月1日 松 庐
(古典主义者)
文天祥留下过一首《过黄岩》:“魏睢变张禄,越蠡改陶朱。谁料文山氏,姓刘名是洙。”其诗序曰:“予至淮,即变姓名。及天台境,哲斋张为予觅绿漪诗,予既赋,题云‘清江刘洙书’。此过黄岩,寄二十字。”在《指南录》中,《过黄岩》前一篇为《绿漪堂》:“义方堂上看,窗户翠玲珑。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庭玉森如笋,干霄雨露功。”“予自海舟登台岸,至城门张氏家,盖国初名将永德之后。主人号哲斋,辟堂教子,扁‘绿漪’,为赋八句。”这是文天祥为《绿漪堂》写的诗序。
《雨花》2024年第1期|江子:断鸿声里
来源:《雨花》2024年第1期 | 江子 2024年02月21日
1
到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我最想探望的人是杜浒。他是黄岩杜家村人,是文天祥的战友、生死相依的兄弟,也是文天祥成仁取义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杜浒成全了文天祥。如果没有杜浒帮助,文天祥不可能逃出元军大营,文天祥后面的孤忠大节就无从谈起。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6-4 10:23
今天又发现上文此句有问题:涯山血战被俘之后,面对诱惑与高压,文天祥大义凛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
1、文天祥是在1278年12月20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不是在“涯山血战被俘“。
2、宋元”崖山海战”是在1279年2月6日,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是在1279年1月12日。连时间和顺序都搞错了。
附诗全文: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6-7 10:15
今天是2024年的6月7日,全国进入高考时间,祝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700多年前的今天,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公历:1236年6月6日)生于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富田文家村。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21岁的文天祥来到都城临安。五月初八,参加在集英殿举办的殿试,对策中,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称赞这篇策论“古谊(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亲擢为第一。
五月二十四日放榜,文天祥以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在礼部贡院举行的鹿鸣宴上,理宗皇帝御笔赋诗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在抗元的斗争中,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元军俘虏,在囚于元军战船上过深圳的伶仃洋时,写下著名诗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
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三年多的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6-7 10:31
关于凤凰山上“望烟楼”及“庙宇”的说明
在宝安区福永街道有一座大山,叫凤凰山。
据深圳新闻网报道:2018年10月12日,密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孤本康熙版《新安县志》回到深圳,这是当今存世的有关深圳史志的最早的最全的海内外孤本。
目前,现存于世的古代深圳地方志主要有三种: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及嘉庆《新安县志》。
1、“望烟楼”在什么位置
清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记载:“望烟楼,在凤凰岩下,传文丞相侄(应为堂侄)文应麟子孙家于岭下,为何左丞部将。值岁荒,建此楼登眺,凡家无爨(cuán做饭)烟,赈之。至今犹称‘烟楼下’云。”
也就是说,康熙《新安县志》说得很清楚:“望烟楼,在凤凰岩下”,不在“凤凰岩上”。“烟楼”用来干什么?“值岁荒,建此楼登眺,凡家无爨(cuán做饭)烟,赈之。”在荒年,谁家“无米之炊”时就赈之。炊烟不是狼烟,如果“望烟楼”在凤凰岩上,其与村庄相隔几公里远,在山上能看到炊烟?这是常识性问题。
2、凤凰山上“庙宇”的问题
据康熙《新安县志》载:“凤凰岩,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广数丈,洞彻若堂室,传昔有凤凰栖其内。上有莺哥石、合掌石诸奇景。相传蔡若虚(道士)得道于此,土人塑其像;嘉庆年间重修,极其壮丽,亦邑内之胜区也。”
也就是说,凤凰山上庙宇是相传蔡若虚(道士)得道于此,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文应麟祭祀祖先用的。
3、文应麟何许人也?
据《新安县志•人物志•侨寓》载:“文应麟,宋丞相文天祥从孙(应为子,即堂侄。从: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倜傥尚志节。景炎中,丞相弟壁守惠州,兵至,璧以城降。应麟耻之,携二子起东、起南,遁于邑之东渚,遂家焉。今称名族。”
说明:据《文氏族谱》载:文应麟是文天瑞的儿子,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也就是说,文应麟是文天祥的堂侄。
文应麟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其生卒年代不详,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参考书目
1、康熙《新安县志》及嘉庆《新安县志》
2、光绪元年《文氏族谱》
3、《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1991年11月
4、《文天祥传》,万绳楠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5、《新华字典》第11版,2017年,P76页。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6-9 09:38
2024年6月10日是端午节。700多年前,文天祥为纪念庚辰年的端午节写下三首七绝。
《端午感兴三首》其二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6-19 15:21
报国之志、陆沉之悲、亡国之痛,三首「满江红」写尽南宋历史
诗词酒一樽2024-01-03 07:37浙江
前言
【满江红】是北宋初年著名词人柳永创制的民间新声。自柳永以后,两宋词人创作【满江红】五百余首,足见其为人喜爱的程度之高。苏轼也创作了五首【满江红】。但是在这五百余首【满江红】中,能称其为冠冕的,就非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莫属。南宋之初,上至皇帝下到臣民,均有恢复中原之志。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抗金名将的岳飞豪气干云,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在岳飞被害之后,主和派占据上风,南宋偏安局面形成。之后的辛弃疾空怀一腔热血,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原陆沉,而壮志难酬。他的【满江红】正是表达他的这种心情。1276年,元朝宰相伯颜兵临临安城,太皇太后谢道清率满朝文武出降,之后三宫被掳往大都,宋度宗昭仪王清惠在北迁途中,经过北宋旧京汴梁夷山驿时,回想起故国繁华及一路上所见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提笔在驿站壁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满江红.太液芙蓉】。这三首词几乎写尽了南宋的历史。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报国之志。
岳飞,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首。他胸怀大志,以光复河山、雪靖康之耻为己任。且满腹韬略、治军有术,勇而怀仁,是千古难得一见的名将。其文采同样卓越过人。一首【满江红】可谓千古绝唱: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词,是写在他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正是壮志满怀,意气风发之际。如果不是赵构的昏庸和秦桧的奸佞,在八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大宋江山或许会是另外一番局面。岳飞之死,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辛弃疾【满江红.过眼溪山】慨叹陆沉之悲。
在岳飞被害之前两年,辛弃疾出生在已沦陷在金人之手的济南历城。他从小就目睹了在金人统治下的汉人的悲惨命运。并由此形成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伟大志向。
二十一岁时,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他审时度势,力劝耿京接受南宋的领导。并亲自赴南宋朝廷接洽。在他接洽成功返回的途中,却传来耿京被义军叛徒张安国等人所杀的消息。于是,辛弃疾立刻率五十勇士驰赴金营,将正在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抓获,并摆脱五万金兵的追击,将张安国押赴临安斩首,辛弃疾也因此一战成名。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一心北伐恢复中原,在主和派占据上风的情况下,他连续向孝宗上《美芹十论》、向宰相上《九议》,阐述自己的抗金方略,但如石沉大海,这令辛弃疾极为悲愤和苦闷。此后,辛弃疾的仕途起起落落,眼见中原陆沉已久,而自己已白发苍颜,终无法践行自己收复河山的理想,只能将满腔无奈和悲愤诉诸笔端。
[满江红.过眼溪山]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王清惠【满江红.太液芙容】咏叹亡国之痛。
宋度宗昭仪王清惠,小名王秋儿,与资阳朱春儿、髙安朱夏儿、东阳周冬儿,并称春夏秋冬四夫人,同时入值书阁,协助度宗批阅奏章。其中王秋儿文采最好,虽然她相貌并不出众,但是仍然很得度宗宠爱。
岳飞被害一百多年后,元兵灭亡南宋。王清惠被掳北上大都,途经汴梁时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一首满江红,算是对赵宋王朝最后的挽歌。清代文人徐士俊评价岳飞和王清惠的【满江红】,“岳之悲壮,王之凄凉,宫怨边愁,赵宋一时风景尽矣!”,可谓至评。
【满江红.太液芙容】
太液芙容,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文天祥与王清惠的一段文坛公案。
王清惠因其帝王嫔妃的特殊身份,又写在亡国之际这个特殊时刻,写于故国之都这个特殊地点。所以词作甫一问世,就引起极大的共鸣和影响,所以和着甚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在三年后,他二次被俘,被押解北上大都的途中,写了一首和词。在这首词的前言中,他对于王清惠词末句“同圆缺”,提出了质疑。认为此语似乎有准备随波逐流的消极暗示。于是他写词劝导王清惠,莫忘旧主,不要随波逐流,随月圆缺。
对于这样一段文坛公案,我们除了赞美文天祥不屈的精神之外,对于王清惠也不必苛责。毕竟文天祥是一位不世之材,其磊落的胸怀,坚忍的意志非常人可及。而王清惠作为一介嫔妃,在国破家亡之际,能写下这样的词句,也实属不易。
文天祥【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燕子楼典故可参见拙文《白居易两首诗逼死一代才女,是封建礼教使然,还是白居易人品不好》,文天祥引燕子楼故事,意在劝王清惠作人要忠。而乐昌破镜故事则是告诉王清惠,镜子破了是无法再圆的。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6-23 11:48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从深圳湾的蛇口码头坐客船去珠海,经过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就是伶仃洋。
700多年前的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的伶仃洋海面,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概括而又形象地追叙自己出仕、勤王、兵败、被执的一生。
首联总写诗人的身世。第一句“辛苦遭逢”是说自己艰辛的仕宦生涯,“起一经”是说诗人的仕宦生涯是始于学习儒家经典。第二句“干戈寥落”指日趋疏落的抗元战争,“四周星”主要指这四年里的时间跨度,“星”还存在着一种空间的内涵,荒凉的战场上星光灿烂的天空。
颔联描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遭遇的惨状,同样使用4 +3的题评句式。第三句“山河破碎”是实写国家现状的话题,诗人评语“风飘絮”把破碎的山河比作柔软、没有重量的“絮”,无可挽回地被风吹散了,将山河破碎的话题,变为令人心痛神伤的画面。第四句“身世浮沉”描述个人身世际遇也浮沉不定,如“雨打萍”的无根植物,不断地被摧残,十分悲哀。
前面两联用短短的四个题评句将诗人一生的经历,国家和个人的遭遇一一道出,惨不忍睹。
颈联中,第五句“惶恐滩头说惶恐”转到对最近军事挫折的回忆。单纯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这一句是主谓句,“惶恐滩头”是地点状语 ,主语被省掉,“说惶恐”是谓语+宾语,但在意义表达的层次上,“惶恐滩”这个赣南战败之地是引起诗人愁思万千的话题,而“说惶恐”则是胸中无限悲伤的直接抒发。同样,第六句的“零丁洋”也是现实中的地名,无独有偶,“零丁洋”这个地名的情绪含义与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惊人地吻合。因此,“零丁洋里”应该理解为一个话题,而后面的评语“叹零丁”是诗人对自己身陷囹圄,无法拯救国家而发出的叹息,就表意功能而言,此联两句毫无疑义都是题评句。
文天祥在前三联中连用六个“4+3”题评句,很可能是模仿了杜甫的《登高》独创的句法,但取象、用词、抒情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对登高目睹大小景物一一作出生动的描写,通过变换视角创造出恢宏跌宕的气势,而抒情则力求含蓄蕴藉,全诗的低调收尾显然受到“温柔敦厚”的影响。相反,文天祥没有采用写景融情的手法,每一句开头的话题不是景物的描写,而是他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叙述,使用的语言简要抽象,如“辛苦遭逢”“干戈寥落”“身世浮沉”,要么是真实的地名,如“惶恐滩”“零丁洋”。下三的评语则多数直接的陈述,如“起一经”“四周星”“说惶恐”“叹零丁”或浅近的比喻,如“风飘絮”“雨打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登高》和《过零丁洋》上述的不同,折射出盛唐诗和宋诗在取象、用词、抒情、说理等方面的明显差别。《登高》的盛唐诗风格与《过零丁洋》的宋诗风格之别,在此两诗的尾联处理表现尤为突出,两诗尾联都有一个明显的“转”,《登高》是从气势磅礴的景物和弥漫时空的情感急转直下,变为低调的个人特写,这大概是杜甫恪守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观所致。然而,此急转造成了巨大的审美落差,因此受到了一些评家的诟病。相反,作为宋人的文天祥,并不受“温柔敦厚”审美的束缚,毫无忌讳地使用浅易直接的语言来抒情说理,所以尾联可以说是急转而上,将满腔的悲愤迸发出来,升华为视死如归,荡气回肠的壮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随即求仁求义,慷慨就义,这一联诗,也就成为由生命和鲜血铸成的人生座右铭,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捐躯。
所以,无论是对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还是对后人心灵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此联无疑远胜过杜甫《登高》的尾联,希望大家读此诗也有与我相似的感受,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铭刻在心中,缅怀英烈,激励自己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
《四库提要》云:“长谷真逸(明)《农田馀话》曰:宋南渡后,文体破碎,诗体卑弱,惟范石湖(范大成)、陆放翁(陆游)为平正。至晦庵(朱熹)诸子,始欲一变时习,模仿古作,故有神头鬼面之论。时人渐染既久,莫之或改。及文天祥留意杜(杜甫)诗,所作顿去当时之凡陋。观《指南前后录》可见,不独忠义贯于一时,亦斯文间气之发见也。”
目前,《过零丁洋》已入选中学课本。
附: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根据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蔡宗齐抖音整理。
参考书目
1、《语法与诗境》,蔡宗齐著,中华书局2021年10月。
2、《文天祥集》,邓碧清著,凤凰出版社2020年8月。
3、《文山诗选注》,张玉奇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4、《文天祥传》,万绳楠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6-25 14:32
凤凰古村:赓续文脉700年
2021-07-08 07:34 来源: 深圳商报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7/08/content_24372198_0.htm
今天偶然在深圳新闻网上读到来源于深圳商报的一篇文章《凤凰古村:赓续文脉700年》,其中有这样的一段: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在押解到零丁洋的途中路过凤凰山。后来他在狱中写下的《过零丁洋》一诗成为千古绝唱:“……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段话存在两问题:
1、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在押解到零丁洋的途中路过凤凰山。
在押解到零丁洋的途中并没有路过凤凰山。
2、后来他在狱中写下的《过零丁洋》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他被元军囚于战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时写的,不是后来他在狱中写下的《过零丁洋》。
应该为:700多年前的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2 13:14
观宋填词109 岳飞3首词有何不同?为何这首小词最有味道
原创 老街味道诗词 老街味道诗词 2019-12-19 17:03
前言
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六点半听评书。作为听着《岳飞传》、《杨家将》长大的一代人,岳飞这个名字,就是我们少年时期的英雄代名词。
说道岳飞,每个人都会联想到他的这首《满江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以为满江红是岳飞词的专有题目。只是不太理解干嘛起了个“满江红”呢?
在《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岳飞传下来了3首词,其中有两首《满江红》、一首《小重山》。从这三首词中,可以看出填词的手法有和不同。
一、《满江红•写怀》
怒髮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是一首激昂的战歌。在秋雨潇潇之中,词人遥望远方、仰天长啸,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回想起自己三十年来南征北战的历程,不由得发出感叹,珍惜当下尽忠报国,不要虚度时光而后悔。
满江红的下阕时四个三字句,短促激烈,如长江之水汇入三峡陡起波澜。靖康之变,一国之主成为阶下之囚,被押送北方为奴,此仇此恨此耻,令人时刻不能忘记,何时能够报仇雪耻呢?后面几句是自己的雄心壮志。《宋史•岳飞传》曾经有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这首词用赋体,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更是文学历史上爱国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激励了无数后人。
二、满江红的争议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真伪存在争议,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见到这首词,甚至在在明朝以前,一直没有文献出现过这首词。
在明朝时候,有徐阶(1503 -1583)的《岳武穆遗文》出现了这首词《满江红》和《小重山》。
更早一点的邵璨(约1475年前后在世)所编《六十种曲•香囊记》 中,也有这首《满江红》,但是有个别字不同:
怒发冲冠,凭阑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燥吻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飮匈奴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竭】。【直待】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金阙。
这首中,字数多了【直待】,个别字不同:【竭】,另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现在下阕。
另有陈跃文《花草稡編》中的版本又有两处不同:
怒髮衝冠,凭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懐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耻,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闌山缺。壯志飢飱【仇冦】肉,笑談渇飲匃奴血,待従頭,収拾舊山河,朝【金】闕。
关于这首词的真伪,历年来有不少学者众说纷纭。老街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旁观者,对于这首词的真伪无从判断。
我要说的是,这首词与岳飞的另一首《小重山》词风迥异,如果李清照注意到这首满江红,估计也会把岳飞归入苏轼一类: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喜欢的,或许是岳飞这首《小重山》的风格。
三、《小重山》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相比较《满江红》的情绪高昂、壮怀激烈,完全是直抒胸臆。而《小重山》更具备词的传统特点:愁肠百转,含蓄顿挫。结尾三句将内心所想婉转道出,可以看出词家的本色。
这首词上下阙各五句,押平韵。
上阕写景为主,寒蛩(秋天的蟋蟀)是听觉,顺便交代了时令,月胧明是视觉。诗人也不能寐,被寒蛩惊醒思念之梦,起床后独自徘徊,帘外悄无一人,只有朦胧的月色。勾起读者的好奇,为什么睡不好呢?
下阕抒情,为了将功立业,耗尽一生,如今想回归故园(上阕有千里梦)却不能如意。想把自己的心事用音乐来表达,可惜没有知音欣赏,就是把琴弦弹断有谁听呢?
这首《小重山》很好地诠释了况周颐关于“词心”的论述。况周颐在《惠风词话》说过: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岳飞整首词的意思是:欲施展抱负又无人理解。但是词人含蓄收敛,婉转道出。这和《满江红•写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江红一语道破,直来直往,不需要读者细细揣摩就知道作者的意思;而《小重山》则不同,只看字面意思,只能看清楚“归乡而不得”,对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言外之意,就会有歧义。只有了解作者的背景,才能明白其真正的含义。
如果是一个和平时代的作者,可以理解为简单的怀才不遇。如果是宋金交战时代,自然就清楚这首词的格局甚大,不亚于《满江红》,是一种准备“收拾旧山河”却壮志难酬的痛苦。
如果以李清照的词学观点来看,一定会喜欢这首《小重山》的。
四、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在《全宋词》中,岳飞还有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相对就不太出名了。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和《满江红•写怀》相似,同样是登临望远,抒发报国之志。只是这首写景更多一些,而且也有具体的地点:黄鹤楼、万岁山、蓬壶殿。
上阕诗人登高遥望中原,通过对比今昔景物的手法,过去是: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如今是:荒烟外,许多城郭,铁骑满效畿,风尘恶。通过这种方法写出了时代背景:靖康之难以后,国土沦丧。
下阕和《满江红•写怀》一样,还是直抒胸臆。先是叹息百姓的痛苦,后是抒发自己“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神州 ”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够“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等功成名就以后,再回来重登黄鹤楼。
五、 同一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 看出“赋比兴”之法的区别
比岳飞的《满江红》和《小重山》,可以看出词人笔法的不同。容易理解赋比兴的不同。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写道“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其实和《满江红•写怀》中的这一段意思一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两首《满江红》的表达以“赋”为主。
同样这两段话,在《小重山》却写作“欲将心事付瑶琴”。变直抒胸臆为婉转含蓄,这是"比兴"之法,背后有作者深深的寄托。对于景物的描写,是“兴”,以弹琴寄托其志是“比”。这种比兴寄托之法,在南宋后期王沂孙等人的咏物词中最为常见。
比兴用得好最有词的味道。
结束语
岳飞也有其任性的一面,如《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一般认为,这首词写于绍兴七年(1137年)左右。当时岳飞曾经因不满于刘光世所部的安排,一怒之下辞职归乡,后来赵构派人好一顿劝,岳飞才回来。
1141年,岳飞准备北上直捣黄龙时,又被秦桧召回, 岳飞恳请归田而居,宋高宗却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许。但是坚决反对和议的岳飞,却成了秦桧和赵构的一块心病。
绍兴十二年(1142年1月27日),终于宋高宗下达命令: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
一代名将,毕生致力恢复中原、一雪国耻的岳飞因 “莫须有”罪名惨死于风波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而一位悲剧英雄。
结束时,老街依照惯例作《小重山•读岳飞传有感》一首:
秋雨萧萧未忍听,故园残梦里、角声鸣。残云渐尽月空明,人独立、白首忆征程。
尘土与功名,山河浑似旧,不胜情。凭栏长啸有谁听,朱弦绝,惆怅曲难成 。
@老街味道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2 20:38
文天祥是杜甫的铁杆粉丝。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三年多的时间里,共集杜诗二百首。
他在《集杜诗》自序中云:余坐幽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 凡吾意所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并作《读杜诗》一首:
平生踪迹只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
耳想杜鹃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
千年夔峡有诗在,一夜耒江如酒何。
黄土一丘随处是,故乡归骨任蹉跎。
这首七律高度概括了杜甫颠沛流离,死时贫寒寂寞及身后冷清凄凉的一生。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8 09:44
元军统帅张弘范在南征中曾写过一首《过江》诗:
磨剑剑石石痕裂,饮马长江江水竭。
我军百万征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此诗说明蒙古骑兵的铁蹄在践踏南宋国土时,屠杀了成千上万无辜的百姓,烧毁了江南无数的村镇,关于这一点连元军统帅张弘范自己也直言不讳。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8 11:32
咸淳五年(1269)四月,34岁的文天祥被任为宁国府知府(今安徽宣城),他取道水路,浮船赣江与长江去宁国府,乘船经过隆兴(今江西南昌市)时写下诗一首《题滕王阁》:
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抟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
全诗像一幅彩色点染的山水图倦。它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江山的香气和美丽,而且使我们感受到江山之所以又香又美,正是由于日月四时运行不息,天地长新。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9 15:16
苏轼是文天祥心目中的偶像
文天祥分别在中举人、囚徒北上和狱中想着苏轼。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即1236年6月6日),文天祥(1236—1283)出生在江西省吉州庐陵(今吉安)富田文家村,字宋瑞,号文山。
其弟文璧,生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三月初三。
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哥俩同时考中贡生,即举人。文天祥写了一首题为《次鹿鸣宴》的诗,以表心迹:
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
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
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
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祢正平。
这是文天祥所写的第一首诗。诗中的二宋,指北宋宰相宋庠、宋祁同为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进士;两苏,指苏轼与苏辙同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文天祥在诗中以二宋、两苏来比况自己与弟弟文璧。只有像苏轼、苏辙那样能保持清高的节操,才是真正的光荣。同时,他又以东汉名士祢衡才华出众、性格刚强、蔑视权贵的品质,作为自己的榜样,并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书生应有的抱负。
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在父亲文仪的陪同下,文天祥与文璧来到临安参加省试。二月初一礼部放榜,他们均被录取为奏名进士。文璧因留在旅馆照顾病重的父亲未能参加殿试。
五月初八,文天祥参加在集英殿举办的殿试,对策中,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称赞这篇策论“古谊(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亲擢为第一。
五月二十四日放榜,21岁的文天祥以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在礼部贡院举行的鹿鸣宴上,文天祥向理宗皇帝进了一首谢恩诗《集英殿赐进士及第恭谢诗》:
于皇天子自乘龙,三十三年此道中。
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
但坚圣志持常久,须使生民见泰通。
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惟有厉清忠。
理宗皇帝也御笔赋诗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三年后的理宗开庆元年己未(1259)正月,文天祥陪文璧赴临安参加殿试,当年,文璧中进士,被授予迪功郎、临安府司户参军的官职,管理户籍和财务。
景定三年(1263)四月,27岁的文天祥任秘书省正字,不久任著作佐郎兼景献府教授。五月任殿试覆校考官,并晋升为校书郎,这年南宋的著名诗人邓光荐、刘辰翁中进士。
景定四年(1264)正月,28岁的文天祥晋升为著作佐郎兼景献府教授,二月,兼任权刑部郎官。正字、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都是文职,“权刑部郎官”,便要和刑事打交道了。
咸淳六年(1270)四月,35岁的文天祥任军器监,兼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即给度宗皇帝讲书,学士院权直即替皇帝起草诏书。七月,加任秘书少监。
在抗元的斗争中,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
在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
二月初六,宋、元两军大战于新会崖山,南宋败亡,陆秀夫背负宋少帝赵昺投海,战死及殉难者十余万人,文天祥目睹南宋的灭亡,哭以长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
三月十三日,文天祥被押解至广州,期间,文璧从惠州来广州告别,并谈其次子文升过继给文天祥之事(文天祥长子道生病死于惠州,时十三岁;次子佛生在永丰空坑兵败中死于踩踏道中,时十一岁),文天祥托文璧保管好其诗文,即《指南录》诗稿。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离开广州,被元军都镇抚石嵩押送开始北上元大都(北京)。
六月初五日过隆兴(南昌),初七到南康军后,作诗一首《南康军和东坡酹江月》: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老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歇,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飘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三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如《指南录后序》《吟啸集》《集杜诗》二百首等。
在狱中还读苏轼的赤壁赋,并作《读赤壁赋前后二首》其一: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
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
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
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
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参考书目
1、《文天祥诗集》,黄兰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7月。
2 [size=18.6667px]、《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3、《文天祥研究》,俞兆鹏、俞晖,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4、《文天祥传》,万绳楠,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12 16:10
文天祥大魁天下之年龄略考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公历: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江西吉安)富田文家村,字宋瑞,号文山。
其弟文璧,生于宋戊戌(1238年)嘉熙二年三月初三。
理宗宝祐三年乙卯(1255)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哥俩同时考中贡士,即举人。文天祥写了一首题为《次鹿鸣宴》的诗,以表心迹:
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
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
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
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祢正平。
父亲文仪也非常高兴地赋《诗一首》表示祝贺:
乙卯之春凤诏颁,二孙(子的意思)指拟上春宫。
兰宫绾却蓝袍了,犹恨麻衣泪未乾。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文天祥与文璧,在父亲文仪的陪同下,来到临安参加省试。二月初一,礼部放榜,他们均被录取为奏名进士,也就是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据(宋)江万里在《革斋先生墓铭》中记载:“(参加省试后)礼部具奏二子,天祥奉君命先对于广殿”。也就是说,文天祥是按照父亲的安排先参加殿试的。
(元)刘岳申在《广西宣慰文公墓志铭》中说:“公与丞相俱学,俱贡,俱第。将入对,太师疾病,独留侍,丞相擢进士第一。至开庆己未,公始对。”
也就是说,父亲病重,文璧单独留在旅馆照顾父亲而未能参加殿试。
三年后的理宗开庆元年己未(1259)正月,文璧在文天祥陪下,赴临安参加殿试,当年,文璧中进士,被授予迪功郎、临安府司户参军的官职,管理户籍和财务。
宝祐四年(1256年)的五月初八,文天祥参加在集英殿举办的殿试,对策中,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称赞这篇策论“古谊(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亲擢为第一。
五月二十四日放榜,21岁的文天祥以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在礼部贡院举行的鹿鸣宴上,文天祥向理宗皇帝进了一首谢恩诗《集英殿赐进士及第恭谢诗》:
于皇天子自乘龙,三十三年此道中。
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
但坚圣志持常久,须使生民见泰通。
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惟有厉清忠。
他表示,不忘皇恩,会更加努力效忠皇帝。理宗皇帝也御笔赋诗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在历次应试的士人中,有几人能享此殊荣?此时,文天祥刚过21岁,还是个毛头小子。
据《宋史.文天祥传》载,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按[size=18.6667px]文天祥的《纪年录》载,文天祥生于端平三年(1236)五月二日,中状元时为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四日,年龄为二十一。
另,据(宋)郑思肖《文丞相叙》载“公宝祐四年年二十一,廷对擢为大魁”。文天祥自己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说:“不肖孤二十有一载,弟方冠且髫,承颜菽水,岁月几何?”
因此,《宋史》的记载应改为二十一岁。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南下,追击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
二月初六,崖山海战,南宋败亡,陆秀夫背负宋少帝赵昺投海,战死及殉难者十余万人。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元军将领石嵩和囊家歹押送离开广州,开始北上元大都(北京)。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多。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有人说:“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18 14:25
文天祥次子佛生的生死之谜
文天祥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字宋瑞,号文山。
其家庭成员有: 妻欧阳夫人,二妾黄氏、颜氏;二儿子,长子道生、次子佛生;六女儿。
理宗宝祐四年丙辰(1256),21岁的文天祥中状元。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在赣州任知州时接到勤王诏书,他尽散家财以资军费,招募义军三万多人,奔赴都城临安勤王。
在抗元的斗争中,景炎二年(1277)八月十七日,兵败于江西省永丰县空坑村,妻欧阳氏、二妾颜氏和黄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环娘共六人皆被元军俘。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他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二月六日,宋、元崖山海战,南宋战败灭亡。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元军押送离开广州,开始北上元大都(北京)。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
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多,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问题的提出
1、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的大儿子道生病死在惠州。
2、次子佛生在空坑之役中被俘,后逃脱,是生是死,历史上有争论。他在诗文中也只是说听闻已死去,但不能确定,这就成为历史疑案。
如他说:“寻闻自隆兴北行,惟佛生已死。”(妻第一百四十三),在《集杜诗.次子》的序言中说:“次子佛生生有奇缘,听说已死于乱世”。
在《狱中家书》中说:“吾二子,佛生失之于乱离,寻闻已矣。”这些都是他本人被捕后的听闻,不能确定次子佛生的死亡。
3、 文升(嗣子)在《文氏佛生圹志》中说:“与佛生大哭 ,弗忍言。不二日,感疾而卒,实至至元二十一年(1284)甲申岁三月三日卯时,得年十有八。”
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在至元丙戍年(1286)七月十五日写的《齐魏两国夫人行实》中说:“道生后夫人两月卒于惠(惠州),佛生亦早夭。”
即否定次子道生十八岁死亡之说,但也没有具体的岁数,只说早夭。
在《文天祥研究》P226页书中说:“被俘后,但后来不见了佛生,在那兵荒马乱的时刻,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2023-06-26,澎湃新闻以《文天祥次子的下落》也进行了分析。对次子道生十八岁死亡表示否定,但提出新的看法。
4、据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族谱》载:“佛生死时年十一(即1277年),至已卯(1279年),丞相自隆(南昌)与北行始知已死,而哀恸之。”
又说:已丑九月既望,偶阅通谱第四卷三十三篇载:《文氏佛生圹志》中说:“与佛生大哭 ,弗忍言。不二日,感疾而卒,实至至元二十一年(1284)甲申岁三月三日卯时,得年十有八。”
但不知存是何矣?高州之信宜县?然耶否也。录此以后,将来之寻究者,王业如精华笔。
因此,次子佛生被俘逃脱后死亡,时间是1277年,时十一岁。
参考资料
1. 《文氏通谱》,光绪元年乙亥重修。
2. 《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3. 《文天祥研究》,俞兆鹏、俞晖,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25 16:23
文天祥的大弟文璧一生官运亨通
文璧,天祥之胞弟也,字宋珍,号文溪。有四兄弟,文天祥排行老大,大弟文璧比天祥小两岁,南宋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三月初三,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
一、南宋末年时期(1259年一月--1276年二月)
理宗开庆元年(1259) 己未正月,文天祥陪同文璧赴临安参加殿试,这年,文璧进士及第,被授予迪功郎、临安府司户参军的官职,管理户籍和财务。三年后的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五月,转任瑞州新昌知县,文天祥赋诗一首表示祝贺《别弟赴新昌》:
十载从游久,诸公讲切精。
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
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
对床小疏隔,恋恋弟兄情。
后来,文璧历官签判宁海军、通判临安府,有政绩,(军、府称治)。
咸淳十年(1274)九月,元军20万大军挥师南下,南宋各路军队溃败,将领纷纷降元。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应朝廷诏书起兵勤王,当时,文璧正任制置两浙主管官告院,朝廷差他为勤王军主管书写机宜文字,负责义军的内务工作,成为文天祥的助手。德祐元年( 1275)十月,除(任命为)直秘阁(正八品),主管台州崇道观,不久,差知惠州。考虑到元军继续南侵的可能,文璧把母亲、妹妹、文天祥妻儿、三弟文璋、堂弟天瑞家人共几十人全部接到惠州。在元军到达广东后,文天祥、文璧、文璋兄弟三人一直活跃在抗元前线,文家人也是饱受战乱的颠沛之苦。
后来,文璧寻升直宝谟阁,知梅州军州,复由兵部郎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二、南宋行朝时期(1276年二月--1279年二月)
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与二王在温州建立都督府,文璧以将作监参议府事。都督府迁到福州,建立行朝,文璧历任兼权枢密副都承旨,寻除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江西路转运副使,升兼参谋,多次参与军政大事的密议。
祥兴元年(1278)年五月二十五日,任命为权尚书户部侍郎(从三品)、广东总领、兼知惠州,负责行朝筹办资粮。
九月初七,母亲曾德慈病逝,丁母亲忧,还葬惠州,誓墓终身。南宋行朝寻累诏起复,继续投入抗元斗争,任宝章阁待制,仍任旧职,兼广东招谕使、参赞都督军事。又任以权户部尚书(正三品),即财政部长职务,负责为行朝运筹粮饷。侧兵间,兼运筹给饷于危急存亡之秋。
三、降元时期(1279年三月--1286年初)
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六日,宋、元大战于崖山,南宋败亡。在国已亡,太皇太后谢道清已有谕诸郡无重困生灵之诏,复国无望的情况下,这年的秋天,他和三弟文璋以惠州城降元,并于十一月间携家离开广东,越过大庾岭返回江西老家。
元朝任命他为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并于至元十七年(1280)下诏催他去元大都(北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当年五月,文璧与最小的表弟曾明孺奉召来到元大都。
弟弟文璋未去元大都,只以同知南恩路(广东阳江)总管府事的官衔与文璧联名奏闻。
至元十八年(1281)春天,元世祖忽必烈在宴殿召见文璧和曾明孺,封文璧为临江路(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封曾明孺为吉州路(江西吉安)归德奕敦武校尉管军把总。
不久,元朝授文璧嘉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事(从二品),改宣慰广西分司邕管(南宁简称邕)。其女儿文孟端(字月卿,1269-1303年),嫁循州(广东龙川县)路总管府同知胡桂之妻。
至元二十三年(1287)初,文璧辞官自广西归江西老家庐陵,同时,以丞相(文天祥)前请,奏请元朝廷,获准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回老家后的文璧,日不暇给,命自己的儿子隆子,稍仿古制,建家庙祠惠国;而上永国,邢国,齐魏国夫人;而上永国,邢国夫人。
后来,文璧与文富(文升的长子)及张弘毅等乡人,搜集文天祥诗文,在文山之麓的道体堂刊刻《文山先生文集》,史称“道体堂”刻本,这是中国首个私人刊刻本。
《文山先生文集》共二集,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共集三十九卷。前集三十二集,刊刻于元贞二年(1296)太岁丙申冬至日。后集七卷,刊刻于大德元年(1297)丁酉中秋日。
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壁去世,享年60岁。
死后30多年的文璧,还受到元朝的褒奖,元统二年(1334)七月,加赠通议大夫、秘书卿、上轻车都尉,追封雁门郡侯,谥文惠。
说明:自道体堂刻本《文天祥诗文集》问世后,元、明、清及民国,七百多年间,《文天祥诗文集》一版再版,反复刻印多达五十多个版本,这使文天祥诗文集得以留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黄兰波、陈清泉、张玉奇、吴海发、刘文源、万绳楠、俞兆鹏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文天祥诗文及历史,有些地方还成立文天祥研究会,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作为文氏后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7-27 09:56
关于《文氏族谱》中的“从”和“孙”字的说明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文天祥的文章,但其对亲属关系一直没有搞清楚,主要是对《文氏族谱》中的“从”和“孙”字不理解,特说明如下:
1、“从”字在《新华字典》中有解释为: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如“从”兄弟,“从”伯叔。在《文氏族谱》中也有,如:天瑞,名辉,号东山,丞相“从”弟也(即堂弟的意思)。
2、在《文氏族谱》中的“孙”字,是客家地区方言“子”的意思。如:《文应麟传》中,文应麟,天祥“从孙”(即从子,堂侄的意思,他是文天祥从弟文天瑞的大儿子。),少使酒,好剑,尚气节。
再如:《妻室》中,夫人,欧阳氏(?----1305),庐陵永和人。白鹭洲书院山长欧阳守道之“从孙”女(即从子,堂侄女的意思,她是欧阳汉老的女儿)。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在两儿子乡试同时中举人时,非常高兴地赋《诗一首》,表示祝贺:
乙卯之春凤诏颁,二孙指拟上春宫。
兰宫绾却蓝袍了,犹恨麻衣泪未乾。
注释:“乙卯”即1255年;“孙”是子的意思,二孙即两儿子,客家地区方言;“犹恨麻衣泪未乾”是说,儿子老三霆孙在这年的七月刚去世,年仅16岁。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8-9 08:55
元朝的建立
金泰和四年(1204),蒙古族首领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外蒙肯特省),国号成吉思汗“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Ulus),即大蒙古帝国。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蒙军一直进攻到波斯及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
1227年灭西夏,这年的八月,戎马一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远征中病逝,终年66岁。
其子窝阔台汗为蒙古帝国第二代大汗,1235年在哈拉和林(蒙古国哈拉和林)建都城。
元定宗三年(1248)四月,第三代大汗贵由汗去世。历经一番角逐,1251年7月,蒙哥登上可汗,随即进行内部改革,并以开平府(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的闪电河北岸)为上都,燕京(北京)为中都。宝祐六年(1258)二月,蒙哥在内部稳定并巩固了政权之后,决定命阿里不哥留守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调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蒙哥亲率主力攻打四川,其弟忽必烈从中原渡淮河南下进攻鄂州(湖北武汉),大将兀良合台自大理(云南)下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地区),破广西,攻潭州(湖南长沙),然后在鄂州会师。
开庆元年(1259)二月,蒙哥汗率兵围攻四川战略要地合州(重庆合川)钓鱼城,七月初,蒙哥亲临战场被炮震伤,只得退兵,因伤过重死在四川,享年52岁。南宋军民取得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
蒙哥汗的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
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蒙古帝国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外蒙)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上都开平府(内蒙古多伦县),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即位为薛禅皇帝,并建元中统,上都成为新的都城。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脱离。八月,忽必烈定燕京为中都,把政治中心南移,又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64)。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size=18.6667px]至元四年([size=18.6667px]1267[size=18.6667px]),下诏迁都中都。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的统治是掠夺性的殖民地式统治,只有到了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原为主要占领地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大元”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1272),在太保刘秉忠规划下,把中都改为大都(北京)并建立都城。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元朝遂统一全中国。
因此,元朝经历了从哈拉和林(外蒙)---上都(内蒙)--大都(北京)三次南迁过程。1368年,元朝被明朝朱元璋所灭。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8-13 16:08
文天祥世家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
文天祥有四兄弟,他是老大,三个弟弟分别是大弟文璧、二弟霆孙、三弟文璋。其中二弟文霆孙在1256年七月病逝,年16岁。还有三个妹妹。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晰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文天祥家庭: 妻,欧阳夫人,二妾,黄氏、颜氏;二个儿子,长子道生、次子佛生;六个女儿,长女定娘、次女柳娘、三女环娘、四女监娘、五女奉娘、六女寿娘。
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他们同时考中贡士,即举人。
21岁的文天祥于宗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四日中状元。二十八日,父亲文仪病死于都城临安,享年42岁。
母亲曾德慈,于祥兴元年(1278)九月初七病死于惠州,享年65岁。十一月,长子道生也病死在惠州,时年十三岁。长女定娘、六女寿娘也在景炎二年(1277)三月先后病死于广东河源。
景炎二年(1277)八月十七日,在江西永丰县空坑之役中,欧阳夫人、黄氏、颜氏、次子佛生、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六人被俘。次子佛生在押解途中逃脱被踩死于道中,时年十一岁。颜氏和黄氏也分别在北上途中自杀身亡。 欧阳夫人、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四女监娘和五女奉娘也同时遇难。大妹夫孙栗、二妹夫彭震龙在抗元的斗争中战死。
文天祥,一个状元的家庭为何发生如此大的不幸,这还得从头说起。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北京)建立元朝后,于咸淳十年(1274)九月,令伯颜率20万元军挥师南下,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南宋军队节节溃败,鄂州、襄阳、樊城等重镇失守,大批将领纷纷降元。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朝廷谢太后下《哀痛诏》,要求全国起兵勤王。在赣州任知州的文天祥接到勤王专旨后说:“国有大灾大患,不能不出身捍御”,于是尽出家产以充当军费,招募义军3万多人,从赣州直奔都城临安勤王。
当时,大弟文璧正任制置两浙主管官告院。文天祥在赣州建立勤王军帅府后,即上奏朝廷请求以文璧为助手。朝廷差文璧为勤王军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无大小文天祥都与他商量而后行,可见他在勤王军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文天祥的大妹文懿孙的丈夫孙栗,任宣教郎、带行监官告院、知龙泉县。二妹文淑孙的丈夫彭震龙,补宣教郎、带行太社令、知永新县。 文天祥的表弟曾良孺和曾明孺兄弟俩一起加入同都府军幕,后都为兵部架阁,跟随文天祥勤王。
二月二十五日,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文殿修撰、枢密副都承旨、江西安抚副使兼知赣州。不久,又命他兼江西提刑,并晋升为集英殿修撰、江西安抚使。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副都承旨是枢密使的属官;安抚使是一路的统帅。
1277年二月,文璧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辗转于惠州、循州(龙川)之间,三月,最后才来到梅州与文天祥相聚。文天祥与家人相见时,知二女病死河源县,痛哭不止。后来,文天祥在《集杜诗》中写了题为《二女》的诗,记述了他当时的心情。
床前两小女,各在天一涯。
所愧为人父,风物长年悲。
景炎二年(1277)八月十七日,在江西省永丰县空坑村战败,妻欧阳氏、妾颜氏和黄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环娘共六人皆被俘。自隆兴北行元大都。押解途中,次子佛生逃脱,后被踩死于道中,妾颜氏和黄氏也分别自杀身亡。妻欧阳氏、二女柳娘、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
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元世祖忽必烈曾说“谁家无忠臣”。文天祥就义后又说:“文丞相,好男子,不肯为吾用。一时轻信人言杀之,诚可惜也!”
不久又说:“吾亦悔杀此人,至今伤悼,噬脐无及。朕今以礼祭奠,赠谥厚爵,庶可解其幽明之恨。”于是下诏令,封了文天祥一大堆头衔,如金紫光禄大夫、太保、中书平章正事、庐陵郡公,赐谥号忠武。并设祭坛,命文武百官前往祭祀。
十二月初十,在东宫的欧阳夫人奉旨前去柴市为文天祥收尸,张弘毅及十义士收敛遗体,暂时葬于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旁,以便将来迁葬江西故乡。
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张弘毅把文天祥的骸骨带回到庐陵,交给文家,至元二十一年(1284)葬于富川东南二十里鹜湖大坑,实现了文天祥“狐死首丘”归葬故乡的愿望。
文璧降元后于至元十八年(1281)九月赴任临江府(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他派人到广东河源把母亲曾德慈的骸骨迁回老家。元二十三年(1286)七月十七日,安葬于庐陵淳化乡靖居里三采之原。
文天祥就义后的第5年(即1287年),文璧辞官从广西回江西老家,元朝以丞相(文天祥)前请,文家得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
欧阳夫人原来在东宫,后来与其婢女翠哥跟随公主下嫁驸马高唐王,住在大同路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白塔村)栖真观。直到大德八年(1304),欧阳夫人才和文升(嗣子)一起回到庐陵,不幸于大德九年(1305)二月十九日去世,葬于富川南二十里之洞源。
柳娘后来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赵王去了沙靖州,死于大德年间(1297--1307)。环娘后来也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岐王去了西宁州(青海西宁),直到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她才在河州(甘肃临夏)养老。柳娘和环娘两人皆无生育。
在老家文山之麓,当年文天祥建造的文山别宅,有一道体堂,文璧与文富(文升的长子)及张宏毅等乡人,搜集文天祥诗文,于1296年开始在道体堂刊刻《文山先生文集》,史称“道体堂刻本”,这是中国首个私人刊刻本。“道体”,盖谓士君子立身行己,必以体道为心也。
《文山先生文集》共二集,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共集三十九卷。前集三十二集,经百方搜访,自宝祐乙卯后,至咸淳甲戍止。刊刻于元贞二年(1296)太岁丙申冬至日。后集七卷,更当访求,陆续入集,刊刻于大德元年(1297)丁酉中秋日。
文天祥殉国五十一年的元统改元年(1333)七月,文富为湖广省检校官,其在道体堂开始刊刻(元)辽阳儒学副提举庐陵人刘岳申撰写的《文丞相传》。十二月朔,(元)参议中书省相台许有壬为之作序,使《文丞相传》在元代“盛行于天下”。
道体堂原为文天祥隐居文山时的住所,后成为刊刻文天祥著作和纪念文天祥的场所。
元代的文史大家黄溍曾在《文丞相祠堂记》中说:“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明代的房安在《文山集序》中说:“嗟夫,丞相虽死,其精神在天地,勋名在简册,足以辉六合而照万世。至于成败利钝,天实为之,非人力也。”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8-19 09:54
首本《文天祥传》问世于元朝
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十一月初一日,文天祥的孙子文富(嗣子文升之子),在文山之麓的道体堂刊刻庐陵人刘岳申撰写的《文丞相传》,元朝参议中书省相台文史大学士许有壬作序,许有壬在《文丞相传序》中说:“丞相文公,平生定力,万变不渝。“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药之理。”公之语,公之心也。……
宋之亡,守节不屈者有之,而未有有为若公者。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然则收宋三百年养士之功者,公一人耳。”
许有壬又在《文文山画像赞》中说:有壬早慕文山公风节,与其孙富(文富)游,尝序公传,而未拜公像,意其雄杰峭异若太史公,疑张子房为魁梧奇伟也。富(文富)弟容奉像求赞,始遂瞻拜,乃温其如玉焉。然其栗而廉者不可掩也,仁者必有勇,公之谓也。
赞曰:
精金不蚀,贞玉不磷。
昆冈火炎,乃流乃焚。
不流不焚,孰为乎真。
摧折百至,而力不衂。
间关万状,而气益振。
走淮之心,有如此水。
我人我民,我疆我理。
独有入海,万一振起。
天实厌宋,臣力竭矣。
慨慷就俘,气言愈厉。
谈笑燕市,取义得义。
一言一动,足为人师。
若曰:
父母有疾,不可以难愈而不药,则百世之训彝。厚顔鄙夫,偷生一时。死何所遗,壤腐氷澌。公乃不死,孰得失之可疑,予今见公图绘,固秋霜烈日之梗,概而景星凤凰,足以慰后世快睹之思也。
清乾隆皇帝在《文天祥论》中这样评述:“若文天祥,忠臣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坚,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盖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也。……兵败被执,视死如归。”
并赋诗一首《题文山集》:
忠义根心节烈身,宋家终始一全人。
文山不独嘉其艺,题句为师千古臣。
说明:
1、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史学家。字可用,彰德汤阴(今属河南汤阴)人。 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官至集贤大学士(从一品),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 左丞(正二品)。历事七朝,垂五十年。有元词人由科举而登政府者,可用一人而已。致仕后,给俸终身。卒谥文忠。著《至正集》百卷。
2、文升子世家
文天祥的嗣子文升子,升子讳升,一字逊志,号学山,生于咸淳四年(1268)正月十五日,是文璧的次子,信公因二子早丧,乃以升为之嗣。
文升在老家文天祥墓守丧三年,后闻欧阳氏还活着在燕京,因而哭泣着说:“父骨既归于土,母生而不得养,我则非子。”于是在大德二年(1298)前往燕京,于燕故军国事鲁国平章康里文真公家迎归欧阳氏(文天祥妻子)。
元仁宗时征孝行(1312),文升以“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被元朝授奉训大夫、集贤院直学士的官职(从三品),集贤院是宫中的官,与翰林院相类似,直学士从三品。皇庆二年(1313)春,他还代仁宗祀淮二渎、中南二岳及南海。六月二十六日至赣(江西赣州),以疾卒于道,年四十六。葬于雩都县(江西于都县)。延祐二年(1315)十月,元朝追赠他为大中大夫、蜀郡侯,谥文庄。
文升生三子:文富,字益谦,文实,字仲谦,文宏,字季谦。
文富,元至顺初(1330),以荐举官任兴文署丞,元统元年(1333)间,改任湖广省检校官。升至延平守(福建),后任嘉议大夫、温州路总管(正三品)。
文富生二子:长子公度,字美韶,任南宁儒学学正;次子公循,字美化。美化生三子迁临江(江西樟树县)
自炳然至如虎十三世,其间历显宦持节义尽。
3、文天祥作别室于文山之麓,自号文山,而颜其堂“道体”。盖谓士君子立身行己,必以体道为心也。
4、文天祥就义二年后,元朝大赦天下。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降诏宣布“赦过宥罪,如有忠于所事者八年罪犯悉置不问。”
参考书目
1、 光绪元年乙亥重修《文氏族谱》。
2、《历代诗人咏文天祥》,2014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编著。
3、《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8-26 08:52
广东天球(文璧)天瑞二公谱序
十世祖安世公生二子,长时习,次时用(字仲和,子一,仪,)。
时习生三子。长行,字士德,生二子,长天祐,次天祯宦留湖广(北)广济,因丞相尽节而难,其归留家焉。
次信(文信),字士诚,生一子,字天瑞,号东山,随从堂兄璧,号文溪,任粤东惠州,因丞相委身难险,文溪公以孝存宗,入觐事元,东山公(文天瑞)志存高远,由惠而徙万州,访东山之秀丽而居,因自号东山名,其地曰文田,生五子,次举,三子焕,四子炳,五子炜俱袭家文田。惟长子应麟,放浪江湖,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而徙宝安居之。
三仪(文仪,天祥之父),因时用无子以仪嗣之。仪号革斋,生四子,长天祥,字宋瑞,号文山,登宝祐丙辰(1256年)状元,历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右丞相、少保、信国公。生二子,长道生,次佛生,俱早殁。文山公在狱中嘱璧次子升子为嗣次(子)。
璧字天球,号文溪,与兄同中乡举,登进士,累官至知惠州府,生三子,长子隆子留家惠州归善县(惠阳)白龙塘老围新村居之,次升子继兄文山,三子京子继堂弟天祐,其余支派衍支分派别遍于各省,未能悉载,惟粤东支派则以天球天瑞二公为始祖,今粤东之支派皆其苗裔也。夫而后知其所自出世系,详明一目瞭然,又何患昭穆之不明哉,为序。
同治甲戌年(1874)十一月二十二日世裔孙朝栋谨书
说明:
1、在《二公谱序》中载:“文天瑞,号东山,随从堂兄璧,号文溪,任粤东惠州。”也就是说,文天瑞随同堂哥文璧来到任上的广东惠州。文璧比文天瑞大两岁,文天祥比大弟文璧大两岁,因此,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文应麟是文天瑞的长子,即文应麟是文天祥的堂侄。
近日在网上看到说:文应麟是文天祥的侄孙、曾孙、孙辈等的报道,这是错误的,称谓的不准,势必造成文氏亲属关系不清,辈分不明的情况,与700多年的《文氏通谱》及《宋史.文天祥传》等历史资料相悖,也是对文家的不尊重,请有关报道及时更正。
2、文璧在《齐魏两国夫人行实》中说:“先夫人生于嘉定甲戌十二月十四日戍时,殁于戊寅九月初七日子时,得年六十有五。初,天祥行秘书省正字,先夫人始授封,至齐魏国夫人。子男四:天祥、璧、霆孙、璋;霆孙早卒。女三:懿孙、淑孙、顺孙;顺孙早夭。孙男十人:隆子、道生、升子、新子、真老(子)、宁老(子)、佛生、辰子、京子、申子;道生后夫人两月卒于惠,佛生亦早夭。孙女十有六人。”文天祥的母亲被封为“齐魏两国夫人”,在她的男孙子十人中并没有“应麟”的名字。文应麟是同宗而非直系的亲属。
3、文璧,天祥之胞弟也,字宋珍,一字天球,号文溪。文天祥排行老大,大弟文璧比天祥小两岁,南宋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三月初三出生,理宗开庆元年 (1259)中进士。
文璧一生官运亨通。南宋时官至,权尚书户部侍郎(从三品)、广东总领、兼知惠州,负责行朝筹办资粮。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六日,南宋灭亡,四月初,文璧从惠州来到广州与被囚的大哥文天祥告别,并安排原同督府将领徐榛、刘荣、孔礼、诗人邓光荐等七人陪伴文天祥北上。是年秋,他和三弟文璋以惠州城降元,十一月间携家离开广东,越过大庾岭返回江西老家。后来,元朝授文璧嘉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事(从二品),改宣慰广西分司邕管(南宁简称邕)。
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60岁。死后30多年的文璧,还受到元朝的褒奖,元统二年(1334)七月,加赠通议大夫、秘书卿、上轻车都尉,追封雁门郡侯,谥文惠。
4、文天瑞,名辉,号东山,文天祥堂弟也(小4岁)。生于宋嘉熙庚子(1240年)五月初九亥时,卒于元大德戊戌(1298年)五月初三已时,终年58岁。
5、文应麟,讳远,字奋武,号配圣。是文天瑞的长子,其生卒年代不详,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
文应麟的长子起东,字卓雨,号立齐,官至总督军马宣慰使(从二品)。生于元太德戊戍(1298)年四月十三戌时。
6、文天祥就义二年后,元朝大赦天下。至元二十一年(1284)降诏宣布“赦过宥罪,如有忠于所事者八年罪犯悉置不问。”有网上说:“自文天祥被俘就义后,元朝下发满门抄斩令,文氏后裔到处躲避。文天祥堂弟文天瑞英勇抗敌,败渡海南岛万州。其他文家军也被追杀得七零八落,其中一支文家军就来到现松岗红星社区蚝涌村养伤避难。”这些报道都与事实不符。
1279年秋,元朝任命文璧为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正三品),并于至元十七年(1280)下诏催他去元大都(北京)觐见,当年五月,文璧奉召与最小的表弟曾明孺来到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宴殿召见文璧和曾明孺,封文璧为临江路(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封曾明孺为吉州路(江西吉安)归德奕敦武校尉管军把总。(明孺不就,隐居)
请有关报道及时更正。
参考书目
1. 《文氏通谱》,光绪元年乙亥重修刻本。
2. 《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9-11 14:48
信国公(文天祥)像赞
先伯父讳天祥,字履善,端平丙申五月二日子时生,宝祐乙卯领乡,丙辰进士第一,历官至少保、右丞相、枢密使信国公。至元壬午十二月初九日死节于燕,得年四十有七,此像咸浮(淳)癸酋持湖南宣节吏民建生祠时所绘,最得其真,归附家藏,止有此本。自后南北驰骨气,愈老虽若神,而不可复见矣,于乎痛哉。姑即此像以朝服绘而,藏之宇宙间,必有私识其握节风裁(哉),在尚传访之,与此本俱传焉。
不肖姪(侄)隆子书
文隆子,文天祥大弟文璧长子,字尚志,号学溪,留家惠州归善县(惠阳)白龙塘老围新村居。为至正(元)时(1294年前),广东廉访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升朝列大夫惠州府同知(正五品),大德七年(1303)癸卯,任宁州判官(甘肃宁县),与欧阳夫人(文天祥妻子)相见,有政声,升平阳县尹(今温州市平阳县),继母张氏夫人丁忧隐居不仕。起复贵溪县尹。(江西鹰潭贵溪县市)
生于咸淳丙寅年(1266)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元至治辛酉年(1321)三月十八日,终年55岁。二夫人共生六子。
夫人朱氏生四子:长宣,次寄,次寀,次寯(乏传特略,未详)。
妾罗氏生二子:昌祚,昌胤(世系未详)。
昌祚,字帝显,贡生(举人),元因祖璧(文璧)官任惠州刺史(正六品),留居归善(惠阳)白龙塘开祖。生于至甲申年(1283)八月十八日辰时,卒于至元(正)辛卯年(1351),葬于瑭子坑乙辛向。
生二字,宗韩、宗柳(世系未详)。
宗韩,归善县(惠阳)邑痒奉信国公(文天祥)孝,友传家,礼义相尚,笃亲师友,砥贤良公。生于延祐已未年(1314)九月二十八日亥时,生四子,子南、子富、子仲、子达。
子南迁新安、东莞节录岭下、白石下,居新安。于此与牛湾并惠州一支出起东公(文应麟之子),礼派为三房。
天球公(文璧)任惠州府与堂弟天瑞今二公作为广东始祖。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9-26 20:44
文天祥与岳飞的后人有书信往来
南宋绍兴十年(1140),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后被诬陷入狱。两年后的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在岳飞之孙岳珂编写的《鄂王行实编年》中称,“迁先臣(指岳飞)家族于岭南,与张宪并籍没资产。” 修于元代的《宋史》也明确指出岳飞眷属“徙家岭南”,岳氏的家眷被流放到岭南是不争的事实。
南宋洪迈所著的《夷坚志》中有《岳侍郎换骨》,其开篇云,“绍兴十一年岁除之夕,岳少保以非命亡。其子商卿霖并弟震同妻女,皆羁管惠州郡,拘置兵马都监厅之后僧寺墙角土室内。兄弟对榻,仅足容身,饮食出入,唯都监是听。”即岳飞的儿子岳霖、岳震及妻子女儿被流放到岭南的惠州,过着悲惨的生活,二十年后的1162年,岳飞冤案昭雪。
百年后的1276年,元军南侵,文天祥的家人随大弟文璧来到惠州任上。1278年的九月初七,文天祥的母亲曾夫人病逝于惠州;十一月,年仅十三岁的长子道生也在惠州病逝。
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岳飞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据《河南汤阴县志》记载,岳飞曾孙岳觌(dí)担任处州庆元(今浙江省庆元县)县尉时,曾与文天祥有书信往来。《文山先生全集》有《回岳县尉》的信,文天祥在写给岳觌的回信中说:“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文天祥在信中高度评价了岳飞的忠义和气节。
另,据《金佗稡编》载,岳觌(dí)任处州庆元县尉。绍定三年(1230),李曾伯撰《京西提举司平籴仓记》载:“岳觌(dí)字明可,岳忠武之曾孙,今为朝奉大夫”,可知岳觌当时为从六品文官,任京西南路提举常平。《金佗祠事录》还明确记载,岳觌(dí)死后夫妇合葬于九江德化之乌荆垅上。
文天祥在跋岳飞书《吊古战场文》中说:“岳飞生我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雀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于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即后世亦谁能及之?”
文天祥世系: 天祥--升子(嗣子)--富--美韶--彦忠--子旭--如陵--承阴--毓贤--熙。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10-8 08:24
状元宰相文震孟
在《文氏通谱》中有一篇崇祯二年(1629)文震孟所撰的《明承直郎廉州别驾蒙泉文公父子祖孙暨列配合葬墓志铭》,墓志铭中有“别驾讳熙,字敬止,蒙泉其号,信国公(文天祥)十世孙。敏而好学,补郡庠诸生,试辄高等。七战棘闱弗售,己由贡次入胄监,俯首就选。天卿雷公怜其才,授廉州别驾,盖异数也。未几,中煤毒疾作,逾月卒于京。榇归,葬本里少傅山。镇远大守双螺曾公志其墓。子三人,长景山君思礼,次月冈君思乐,次冰松君思法。”
文熙是文天祥的十世孙,为其写墓志铭的文震孟又是何许人也?
文震孟(1574—1636),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明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曾孙。
万历二十二年(1594),21岁的文震孟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中,文震孟却落第了。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文震孟已九次涉足礼部贡院考场。天启二年(1622),文震孟第十次参加礼部会试,并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时年四十九岁。从21岁一直到49岁,整整28年间,文震孟经过前九次的历练,第十次终于成为最为杰出的一个。
文震孟中状元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天启二年冬十月,文震孟上疏弹劾魏忠贤。谁知,却被魏忠贤从中扣留,没有呈到天启皇帝那里。不久,文震孟便遭到魏忠贤的伺机报复。一天,熹宗正在看戏,魏忠贤说文震孟奏疏中有“傀儡登场”几句话,是把皇上比作木偶,不杀无以谢天下。昏庸的熹宗还称赞他讲得有道理,即传旨廷杖文震孟八十棍,距他中状元桂冠不过八个月。接着,诏令将文震孟贬谪出京。
文震孟被贬之后,他没去贬所,出京城后便径直回了长洲(今苏州)老家,在老家,文震孟积极参与东林党人的活动,暗中声讨魏忠贤等人擅权乱国,这惹得魏忠贤大怒,他被夺宦籍,贬为平民。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熹宗结束了他昏庸而短暂的一生。熹宗无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检承嗣大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登基后,励精图治,试图振兴大明帝国。文震孟应召入京,出为侍读,即为崇祯皇帝讲解经史。在退出官场6年后,文震孟再次入仕。
崇祯皇帝觉得文震孟是个人才,特擢文震孟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在明朝不设“宰相”职位,如果是大学士参与机务,那就相当于“宰相”了。
为人刚直清正的文震孟,最终还是遭到了狡诈的温体仁设计排挤。崇祯八年(1635),文震孟被革职,结束了仕途生涯,再次回到老家长洲。也就是说文震孟在“宰相”位子只待了3个月,就被革职返老家。
次年, 63岁的文震孟最终抱病在老家长洲去世。崇祯十五年(1642),文震孟被追赠礼部尚书,赐祭。明朝覆灭后,在南京称帝的福王朱由崧,又追谥文震孟为“文肃”。
文震孟生二子,长子文秉,字荪符。次子文乘,作为文震孟的儿子和文徵明的玄孙,出身苏州文氏的文乘不甘国家危亡,与起兵反清复明的吴日生等人书信往来、筹谋抗清复国,没想到计划被清军截获,文乘被捕,最终被判斩刑。
临刑前,文乘面不改色,他先是朝着北方明朝首都北京的方向跪拜,然后又朝着南方苏州家乡的方向跪拜,并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三百年前旧姓文,一心报国许谁闻。
忠魂今夜归何处,明月滩头吊白云。
文乘就义后,他的妻子也自杀殉亡。文乘的儿子则因为“家门破败,身无立锥”,后来,文乘的孙子在苏州灵岩山剃发出家为僧。
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说: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其先蜀人也,徙庐陵,再徙衡,为衡人。”也就是说,文徵明是文天祥的后裔。
文徵明有《咏文信国事四首》 其二
仓卒勤王万里身,风尘颠倒作累臣。
三纲已去颠何补,一死临期认自真。
直以安危系天下,未宜成败论斯人。
遗文尚可诛奸贼,何但悲辛泣鬼神。
文天祥世系(富田):
天祥--升子(嗣子)--富、实、宏(三世孙)--美韶、美化(四世孙)--彦忠--子旭--如陵--承荫--毓贤--熙(十世)--思礼--学海---如篪(十三世)--有焕(十四世)--文从修、文从售、文从保、文从伟、文佑(十五世)---凤翔、凤翊、凤翀(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光裕、光斗、文攀丹、文柱(江苏布政使)(十九世)。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10-28 09:47
近日在网上读到这样两篇文章:
凤凰古村:360座古建筑见证700年历史 深圳晚报记者 冀静波 / 文 张焱焱 / 图 通讯员 黄海贵 文沛勇
2021-05-12 14:15
晶报特别报道│在古村落,与深圳的文脉相遇
07-19 15:19阅读 11028
2024年7月2日,深圳推出了一个名为“深圳历史中的墟”的展览。……
其中都有此段:“文天祥兵败被俘,文氏族人溃散,潜逃至宝安沿海的荒芜地带。文天祥胞弟文璧携族人先居住于松岗西部靠近沿海的鹤仔园,文天祥孙辈文应麟于元代大德年间携二子及部分族人迁至岭下(凤凰)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
此处问题有三方面:
1、文天祥兵败被俘,文氏族人溃散,潜逃至宝安沿海的荒芜地带。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1279年2月6日,南宋行朝在崖山海战中战败灭亡。3月13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广州,4月初,文璧从惠州来到广州与文天祥告别,文天祥把其诗文稿交给文璧保存,即《指南录》等诗文。4月11日,元世祖忽必烈旨:“谁家没有忠臣,善待之,以来大都。”4月22日,元朝安排原同督府将领徐榛、刘荣、孔礼、诗人邓光荐等七人陪同文天祥北上,十月初一,文天祥到达元大都(北京)。
在南宋已灭亡,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惠州城居民生命及不被元军屠城,“璧以宗祀不绝如线,皇皇无所于归,遂以城附粤”,文璧和弟弟文璋以惠州城降元。因此,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文氏族人没有溃散,潜逃至宝安沿海的荒芜地带,而是都留在惠州。
2、文天祥胞弟文璧携族人先居住于松岗西部靠近沿海的鹤仔园。
1279年4月,文璧以惠州城降元后,元朝任命他为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11月初,文璧携家人返回江西老家,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元朝下诏催他去元大都(北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当年五月,文璧奉召与最小的表弟曾明孺来到元大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封文璧为临江路(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封曾明孺为吉州路(江西吉安)归德奕敦武校尉管军把总。(明孺不就,隐居。)
后来,元朝授文璧嘉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事(从二品),改宣慰广西分司邕管(南宁简称邕)。至元二十三年(1287)初,文璧辞官自广西归江西老家庐陵,同时,以丞相(文天祥)前请,奏请元朝廷,获准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
因此,文璧没有携族人先居住于松岗西部靠近沿海的鹤仔园。
3、文天祥孙辈文应麟于元代大德年间携二子及部分族人迁至岭下(凤凰)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
文应麟的生卒年代不详,在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通谱》等历史资料中都没有记载,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文应麟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长子,在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通谱》等历史资料中都有记载。福田区岗厦村牌坊后,文天祥小学门口左侧旁的石刻《文天祥与岗厦村文氏渊源》和江西吉安的《文丞相祠》的墙上都有介绍。
有网上说,文应麟是文隆子的儿子,这是不对的,他是文天瑞的长子。
文隆子是文璧的长子,生于咸淳丙寅年(1266)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元至治辛酉年(1321)三月十八日,终年55岁。二夫人共生六子。
夫人朱氏生四子:长宣,次寄,次寀,次寯(乏传特略,未详)。
妾罗氏生二子:昌祚,昌胤(世系未详)。
文应麟何时携起东、起南二子来到宝安, 《文氏通谱》和《新安县志》等历史资料没有记载。
文应麟的父亲文天瑞,名辉,号东山,文天祥堂弟也(小4岁)。生于宋嘉熙庚子(1240年)五月初九亥时,卒于元大德戊戌(1298年)五月初三已时,终年58岁。
文应麟的长子起东,字卓雨,号立齐,官至总督军马宣慰使(从二品)。生元太德戊戍(1298)年四月十三戌时,卒元至顺庚子(1360)年十月 十四辰时,终年62岁。
起东生五子:仁、义、礼、智、孚。
次子起南字毅亭,生大德辛丑(1301)年二月初五已时,卒至正壬辰(1352)年八月十一,享年51岁。配曾氏合葬东莞榴花坑后,因时变墓无碑记,搜寻不得,酌于公族合醮于起东公墓。
生子三,垂统,垂猷,垂勲。
垂统生二子:文荫、文萃。
文荫字袭子,生于元至正乙酉年(1355),卒于洪熙乙巳年(1425),享年70岁,为香港泰亨乡始祖。
文萃字挺华,号美裕,生于元至正丙申年(1356),卒于正统乙丑年(1445),享年89岁,为福田区岗厦村始祖。
因此,说文应麟是文天祥的孙辈是不对的,他是文天祥的堂侄。亲属关系的不清,辈分的不明,势必造成文氏后人关系的混乱,也与700多年的《文氏族谱》及历史资料相悖,也是对文家的不尊重。
请有关报道及时更正。
文天祥世系(富田):
天祥--升子(嗣子)--富、实、宏(三世孙)--美韶、美化(四世孙)--彦忠--子旭--如陵--承荫--毓贤--熙(十世)--思礼--学海---如篪(十三世)--有焕(十四世)--文从修、文从售、文从保、文从伟、文佑(十五世)---凤翔、凤翊、凤翀(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光裕、光斗、文攀丹、文柱(江苏布政使)(十九世)。
文璧世系(广东):天球--隆子--昌祚(惠州始祖)--宗韩--子南、子富、子仲、子达---伯信--绅--应珪--志贵--时举--仕富、仕贵、仕华。
文天瑞世系(广东):天瑞---应麟(宝安始祖)--起东、起南---仁、义、礼、智、孚、垂统、垂猷、垂勲(宝安七房)--文荫(香港泰亨乡始祖)、文萃(福田区岗厦村始祖)。
参考书目
1. 《文氏通谱》,光绪元年乙亥重修刻本。
2. 《广东地方文献丛书》之《楚庭稗珠録》,清(乾隆年间).檀萃著,杨伟群校点,1982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社。
3. 清.康熙《新安县志》,张一兵校点。2006年5月海天出版社出版。
4.《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199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4-10-30 19:19
文氏粤东宝安世系(节录)
一世
天瑞,名辉,号东山,丞相从弟也。宋季从兄璧公任广东惠州府太守,公从来惠,留家娶冼氏,生子远,字应麟,仍居惠州,复自惠州徙万州,住梁村溪南,买置田地,因姓名地曰文田,生宋嘉熙庚子五月初九亥时,卒元大德戊戌五月初三巳时,复娶梁村王三官之妹王氏,生淳祐庚戌八月十四申时,卒元大德丁酉正月初十,葬文田溪北和尚墩丙向,子五:远、举、焕、炳、炜。
二世
应麟,讳远,字奋武,号配圣,谋为迈众,好义乐施,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因由惠州而徙居之,后家恢广,累富万,遇岁荒,筑望烟楼,望人家绝烟火者,召而与之粟,事载邑志。娶岑氏,合葬古溪蒌棚下丁向之原,新安城内建有公祠,至修谱事尚有白石下岭下同一房未经与事,子二:起东、起南。
举、焕、炳、炜,皆为万安祖。
以上举、焕、炳、炜皆王氏出,为万州万安诸派,子孙富庶,广有衣冠,不能悉录。
三世
起东,行一,字卓尔,号立斋,官元总督军马宣慰使,生元大德戊戌四月十三戌时,卒元至顺庚子十月十四辰时,配黄氏,合葬茅迳深溪。子五:仁、义、礼、智、孚。
起南,行二,字毅亭,生大德辛丑二月初五巳时,卒至正壬辰八月十一。配曾氏,合葬榴花坑,后因时变墓无碑记,搜寻不得,酌于公族醮于起东公墓。子三:垂统、垂猷、垂勋。
四世
仁,行一,字人也,号四山,生元延祐己未正月廿五戌时,没洪武丙寅五月十三巳时,享年六十有八岁,配叶氏,生延祐戊午四月初八申时,卒洪武己巳二月初一亥时,享年七十有二,合葬于大岭山。子二:孟良、寅甫。
义,行二,字宜也,配何氏。子三:以常、永泰、永震。
礼,行三,字敬也,配周氏。子二:孟常、永谦。
智,行四,字知也,配冼氏,应麟祖祠尝业原系各房建积所置,智祖房德成出银三份,科二德中出银三份,科一嗣后轮值,德成位下收二,德中位下收一。子二:德成、德中。
孚,行五,原讳信,因避祖讳改名孚,字实也。配张氏,子一:永常。
垂统,行一,讳任弟,字延嘉,生元至治辛酉七月廿四,殁至正丁未五月初二,配胡氏,并葬石步,公由东渚羁子围徙居石步,子二:荫、萃。
垂猷,行二,字成创,生元泰定乙丑八月十四,殁至正甲辰四月初八,配陶氏,并葬土名松园冚,由东渚徙居石步。
垂勋,行三。
岗下(岗厦)泰坑(香港)房祖
五世
荫,字袭子,生元至正乙酉,殁洪熙乙巳,配欧氏,合葬湴涌文家庄屋后绿荷花心穴形甲卯向,公由石步至湴涌,后迁泰坑,为泰坑开祖,子一:高。
六世
高,字尔峻,幼年失怙,母子䒯居,时政大户解粮,公虽年少,挺身赴阙,道路间关,险阻备尝,配平山邓氏,继袁氏,合葬盖绿小庵山癸向。
艺,字尔峦,号世昌,生洪武甲子,殁正统戊辰,配侯氏,合葬东芬岭虎形癸山丁向,子六:长成,无传;次奇、三泰、四烈、五瑛、六茂,
七世
焕,行一,字元甫,号南轩,博学能文,兼通舆术,多得吉地,以妥先灵。生宣德丙午,殁宏治辛巳,葬大同山马鞍山仙人大坐形艮向,配侯氏,葬黄鱼滩黄龙吸珠形甲卯向,子三:长澜、次泽、三浚。
今分五支,与泰坑同房,本派七房由富田分徙宝安,散居两县,至今子孙蕃衍,未能悉载,节修数代,以志一本之亲。
以上从通谱节录。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1-12 19:44
《六歌》其一
(宋)文天祥
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结发不下堂。
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
将雏一二去何方,岂料国破家亦亡。
不忍舍君罗襦裳。
天长地久终茫茫,牛女夜夜遥相望。
呜呼一歌兮歌正长,悲风北来起彷徨。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1-14 22:34
关于文天祥墓骸骨的记载
张弘毅是富田古井人,与文天祥家毗邻而居,既是文天祥儿时的玩伴,又是同窗好友。当他一听到文天祥在广东的五坡岭被俘,顺赣江押往元大都(今北京),他立即组织江南十义士营救。不果,他就从吉州跟随押解文天祥的船北上,在元大都牢房的旁边租了一间屋子住下,专门服侍文天祥饮食起居三年多。张弘毅早就准备好了一只木盒子,将文天祥平日遗落的齿、发和剪下的指甲存放于木盒内。
至元二十年(1283),安葬好就义后的文天祥,张弘毅背负珍藏文公爪发的木盒以及他的遗物手稿,从大都日夜兼程,千里而归。他乘坐的船,与从南方而来、载着文天祥母亲灵柩的船正巧在赣江与富水交汇处的张家渡不期相遇,人们纷纷说这是文公生前为国不能尽孝,死后也要在母亲面前尽孝的缘故。
至元二十一年(1284),文天祥的灵柩被安葬在富田东南鹜湖大坑。墓地的选址在卧虎形山的“虎鼻”上,墓前两山如虎前脚相抱。前有一泓清流,石坊、神道、翁仲、瑞兽、墓表、祭台依次排列于前。砌有十二级、八级、三级台阶,寓意文公1283年就义。四十七米长的神道,寓意文天祥在世四十七岁。登临九十九级石阶,到达拜谒墓,拜谒墓的墓碑上镌刻着“宋丞相文信国公天祥之墓”。设九十九级石阶,寓意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天长地久。设拜谒墓,用意是为了不让游客打搅文公在土里安息,所以,上面才是文公的真墓,也没修路上去。
文天祥在狱中曾给舅父写信说:“天祥自国难以来,间关兵革,鞠躬尽力,百折而不愧,以至家国俱毙。……区区拆骨,已分沟壑,当具衣冠,藏于文山之阳,畴昔舅所指之处也。”说明这个墓地是文天祥生前就墈定好了的。
民间传说张弘毅是背着珍藏文公爪发的木盒以及他的遗物手稿回到故乡富田的,文天祥给舅舅的信中也说过“当具衣冠,藏于文山之阳,畴昔舅所指之处也”,应是“衣冠冢”才对。而文天祥的家谱却不是这样说,《富田文氏族谱·张千载论·出李氏焚书》是这样记载的:庐陵张千载,字毅甫,别号一鄂,文山之友也。贵时,屡辞不出,及文山自吉州城下,广还至千载潜出相见,曰:“丞相往燕,化作啼鹃带血归。载亦往燕”。即寓文山囚所近侧三年,供饮食无缺。又密造一椟,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访知夫人欧阳氏在俘虏中,使火其尸,然后拾骨殖囊弁椟南归,付其家安葬。是日,文山之子梦其父怒曰:“绳钜未断”,其子惊觉,遂启视之,果有绳束其发。李卓吾既出其事,遂为之赞曰:“不食其禄,肯受其缚,一绳未断,如锥剌腹,生当指冠,死当怒目,张氏何人,殖囊椟弁,生死交情,千载一鄂。”
《富田文氏族谱》的意思是,张弘毅准备的木盒子里不但珍藏了文公的头颅,而且将文公尸身火化后的骨灰也装入其中,回到故乡富田,交予文氏族人。而且当晚文升梦见继父文天祥对他发脾气说:“绳钜未断”,文升惊醒后,去祠堂里查看,果然发现头颅上捆着头发的绳子没有解开。李卓吾称赞道:“文公生前宁可被元朝廷捆绑着,也不肯投降而享受元朝廷的俸禄。但他的英灵回到了故乡,捆住自己的一条绳子没断,就像针扎一样难受。”文家村至今仍流传着张千载将文公的头颅背回来后,族人用樟木雕了一个尸身与头颅合成整体才下葬的故事。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1-25 15:47
关于文天祥的四首佚诗
近日在网上看到介绍文天祥的四首佚诗:
“催花一曲胜伊凉,羯鼓声高乐未央。阁外莫陈胡骑动,花开正要舞山香。”
“谁怜野鹤一长身,去作穷泉万古尘。他日重来床下拜,襄阳耆旧是何人。”
“月淡梧桐雨后天,萧萧络纬夜灯前。谁怜古寺空斋客,独写家书犹未眠。”
“江黑云寒闭水城,饥兵守堞夜频惊。此时自在茅檐下,风雨安眠听柝声。”
1、 经查《文天祥全集》并没有此四首诗。
2、 再查其中的一首诗“月淡梧桐雨后天,萧萧络纬夜灯前。谁怜古寺空斋客,独写家书犹未眠。”为(明)高启的《夜写家书》。高启(1336—1373)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3、 目前,文天祥传世书法作品只有三真迹,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两拓片分别是《虎头山诗》和《小青口诗》,为文征明在北京当侍招时收藏,中国书法史有介绍。容庚也有收藏介绍。
4、 文天祥传世书法作品以中锋行草为主,并无楷书作品存世。
5、 现存文天祥印章有篆书文氏天祥、天祥和履善。并无文山楷书印章。
另,据民国拾年(1921)岁次辛酉重抄立《文氏族谱》载,(文天祥)夫人(欧阳氏)系永丰沙溪崇政殿设(说)书选斋先生之女。(1277年景炎二年八月十七日)丁丑空坑兵败,欧阳氏和颜氏、黄氏及佛生、柳娘、环娘等皆不幸被俘。至信国公(文天祥)已卯自兴隆北行始知二子(佛生)已死而哀恸之,时十一岁,未娶而亡。黄氏在兴国宝石寨跳崖碎身而亡,士人葬之,今庙于彼,公(天祥)为文哭之;颜氏亦陷死于崖中,亦庙于彼。
另,据宋东莞遗民录《文应麟传》载:“景炎中,天祥以枢密开府惠、潮,弟璧亦以户部侍郎任惠州,应麟往依之。”也就是说,宝安文应麟不是在惠州出生的。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2-11 09:49
文天祥勤王义军人数
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元世祖忽必烈命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南宋,十二月,占领鄂州,元军东下直逼京城临安。
恭帝德祐元年乙亥(1275)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到谢太皇太后下达的“哀痛诏”,及专门给他的一道圣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执行) ,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
而应诏者只有知赣州的文天祥一人,他捧着诏书,涕泣不成声,尽捐家产以资军费,招募义军三万起兵勤王。
对文天祥的义举,朝廷下诏进行褒奖:“自吾有敌难,羽檄召天下兵,惟卿首倡大义,纠合熊罴之士,誓不与虏俱生。文而有武,儒而知兵。精忠劲节,贯日月,质神明,惟宠嘉之。
投袂缨冠,提兵入卫,师律严肃,胜气先见,宗社生灵,恃以为安。”
对于文天祥勤王义军人数,各书籍资料记载均不同,如:
1、(元)刘岳申《文丞相传》说“天祥以兵二万至衢州”;
2、《宋史.文天祥传》说“有众万人”;
3、(明)胡广《丞相传》等说“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4、《吉州人文纪略》说“八月,提兵二万至临安”;
5、(元)郑思肖《文丞相叙》说“仅吉、赣乡兵有众三万”;
6、(元)邓光荐在诗中写道“须臾三万众,如自九天下”;
但文天祥在《指南录.气概》中却说“问予兵若干,予对五万人”。因此,应以当事人说的勤王义军五万人为准。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2-23 13:07
文天祥在元大都未与胞弟文璧相见
祥兴二年(1279)己卯二月,宋、元在新会厓山海战,南宋战败覆灭,陆秀夫背负八岁少帝赵昺跳海殉国。这年的秋天,文璧与三弟文璋离开惠州,十一月间携家离开广东,越过大庾岭返回江西老家。
元朝任命文璧为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并于至元十七年(1280)下诏催他去元大都(北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是年五月,文璧奉召与最小的表弟曾明孺来到元大都,曾明孺说:“吾得与丞相诀,死不恨。”
文天祥在得知文璧到元大都后,写下了《闻季万(文璧)至》诗:
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
关于文天祥与文璧兄弟俩在元大都(北京)是否相见,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认为兄弟俩人见过面的理由,是依据宋郑思肖的《文丞相叙》中载:“璧已授伪爵,尝以鞑钞四百贯遗兄,公曰:此逆物也,我不受。’璧而卷归。”认为兄弟俩没有见过面的,则是只有《文丞相叙》中有记载,孤证难立。
元揭溪斯在《宋署兵部架阁曾公墓志铭》中说:“丞相以书与其舅诀曰:天祥为子不孝,身落人手,留连幽囚,旷粤年岁。八哥(明孺)来此,终不得一见。”
至元十八年(1281)五月,文天祥在《与方伯公书》中说:“八哥来,伏谂尊侯万福。然终年不得与八哥(明孺)一相见,今且告归,仰惟德人动履,神物护持,优游余年,万万珍重。”
因此,文璧与表弟曾明孺在元大都未与文天祥相见,以当事人的说法为准。
另,据《吉安府志》的《邓光荐》载:“江万里屡荐不就,后客文氏,赞募勤王。”及《广东通志》的《邓光荐》载:“景炎元年(1276),除宣教郎、宗正寺薄。与文天祥同勤王,赞其计画(划)。”
因此,邓光荐是参加了文天祥的勤王义军的。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3-21 22:24
朝代的更迭与皇帝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有改朝换代的发生,南宋被元朝覆灭(1279年),元朝被明朝覆灭(1368年),但如何对待前朝的皇帝则各不相同。
1、 南宋被元朝覆灭
祥兴二年己卯(1279)二月初六日,宋、元大战于新会崖山,南宋行朝被覆灭,陆秀夫背负祥兴帝赵昺投海以殉国难,战死与殉国难者十余万人。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押解离开广州,北上元大都(北京),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文天祥在被囚禁三年多后,于元至元十九年壬午(1282)十二月初九,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十二月初十,文天祥妻子欧阳氏奉旨收尸,同乡张弘毅与江南十义士前来相助,共扶柩葬于都城小南门外道旁。元至元二十年癸未(1283)八月,张弘毅将文天祥的骸骨带回庐陵文家,次年,葬文天祥于富川东南二十里的鹜湖大坑。
杨琏真迦,西夏人,是藏传佛教僧人。元朝任命他为江南释教都总统,负责江南佛教事务。
至元二十二年(1285)九月,杨琏真迦与允泽率领部众蜂拥到南宋绍兴的陵区,陵使罗铣竭力相争,不让开陵,允泽拔刀相逼,罗铣无奈大哭而去。这伙歹徒有恃无恐,先后盗挖宁宗、理宗、杨后等六陵,并且把擢文天祥为状元的理宗皇帝头颅砍下来做成酒器,其目的,一是为了断汉族百姓对赵宋的思念,二来也是为了报复心理。对于杨琏真迦等人的这种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宋宗室赵与蒨上书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不以为忤”,反而觉得赵与蒨很直率,能够直陈民情。
2、 元朝被明朝覆灭
朱元璋在1368年推翻元朝以后,将元世祖忽必烈的牌位供奉在列代帝王庙里,与汉唐宋创业之主并列,一同祭祀。朱元璋作为胜利者,对于蒙古人及其元朝,还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在《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对忽必烈的评价:“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明)马中锡有《元世祖庙》诗一首:
世祖祠堂带夕曛,碧苔年久暗碑文。
蓟门此日瞻遗像,起辇何人识故坟。
棹楔半存蒙古字,阴廊尚绘伯颜军。
可怜老树无花发,白昼鹗鸣到夜分。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5-8 15:19
文天祥毁家救国难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
文天祥有四兄弟,他是老大,三个弟弟分别是大弟文璧、二弟霆孙、三弟文璋。还有三个妹妹,长懿孙、次淑孙、顺孙;顺孙早夭。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晰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文天祥家庭: 妻,欧阳夫人;二妾,黄氏、颜氏;二个儿子,长子道生、次子佛生;六个女儿,长女定娘、次女柳娘、三女环娘、四女监娘、五女奉娘、六女寿娘。
理宗宝祐三年(1255)七月,二弟霆孙病逝,时年16岁。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他们同时考中贡士。
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四日,21岁的文天祥考中状元。二十八日,父亲文仪病死于都城临安,享年42岁。
在抗元的斗争中,长女定娘、六女寿娘先后病死于广东河源之三角村。空坑之役中,欧阳夫人、黄氏、颜氏、次子佛生、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共六人被俘;次子佛生逃脱时被踩死于道中,时年11岁;妾颜氏和黄氏也分别自杀身亡。欧阳夫人、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四女监娘和五女奉娘死于五坡岭战乱之中。堂弟文天祐、大妹夫孙栗、二妹夫彭震龙也在抗元的斗争中战死。
文天祥,一个状元的家庭为何发生如此大的不幸,这还得从头说起。
咸淳七年(1271)十一月十五日,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北京)建立元朝后,于咸淳十年(1274)九月,令伯颜率20万元军挥师南下,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南宋军队节节溃败,鄂州、襄阳、樊城等重镇失守,大批将领纷纷降元。
这一年,文天祥刚过三十八岁,已经鬓发斑白。“忆昔守宣时,白上一根发。去之四五年,一化为七八。今年客衡湘,黑髭已多黄。众黄忽一白,惊见如陵阳。白发已为常,白髭何足怪。岁月不可歇。雪霜日长大。世人竞染淄,厌之固足嗤。谁服芦菔汤,避老亦奚为。少老如春秋,造物以为俦。吾方乐吾天,乐天故不忧。(《白髭行》)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朝廷谢太后下《哀痛诏》,要求全国起兵勤王,还专门给文天祥下了一道圣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执行),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在赣州任知州的文天祥接到勤王专旨后说:“国有大灾大患,不能不出身捍御”,于是尽出家产以充当军费,招募义军五万人,从赣州直奔都城临安勤王。对于文天祥的义举,朝廷下诏进行褒奖:“自吾有敌难,羽檄召天下兵,惟卿首倡大义,纠合熊罴之士,誓不与虏俱生。文而有武,儒而知兵。精忠劲节,贯日月,质神明,惟宠嘉之 。投袂缨冠,提兵入卫,师律严肃,胜气先见,宗社生灵,恃以为安。”
当时,大弟文璧正任制置两浙主管官告院。文天祥在赣州建立勤王军帅府后,即上奏朝廷请求以文璧为助手。朝廷差文璧为勤王军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无大小文天祥都与他商量而后行,可见文璧在勤王军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不久,文璧知惠州,实则守惠州。
文天祥的三弟文璋,特与免,充浙西制司内机;堂弟文天祐、文天祯,丞相奏辟授带史馆检阅,添差江东制干,分司徽州。
文天祥的大妹夫孙栗,任宣教郎、带行监官告院、知龙泉县。二妹夫彭震龙,补宣教郎、带行太社令、知永新县。
文天祥的表弟曾良孺、曾明孺兄弟俩一起加入同都府军幕,后都为兵部架阁,跟随文天祥勤王。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元营,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被元军扣留,随“祈请使”北上元大都。二月十八日至镇江,二十九日晚,文天祥一行12人在镇江逃脱,泛海南归至福州后,文天祥重新组织义军继续勤王。
景炎二年(1277)二月,文璧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辗转于惠州、循州(龙川)之间,三月中旬,最后才来到梅州与文天祥相聚。文天祥与家人相见时,得知长女定娘、六女寿娘去年先后病死于河源县,痛哭不止。后来,文天祥在《集杜诗》中写了题为《二女第一百五十》的诗,记述了他当时的心情。
痴女饥咬我,郁没一悲魂。
不得收骨肉,痛哭苍烟根。
是年的五月至七月,文天祥的同督府义军取得了江西大捷,同督府“号令通于江淮”的鼎盛局面。八月十七日,勤王义军在江西省永丰县空坑村兵败,其妻欧阳氏、妾颜氏和黄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环娘共六人皆被俘。在押解途中,次子佛生逃脱,后被踩死于道中,时年11岁;黄氏在兴国宝石寨跳崖碎身而亡,士人葬之,今庙于其地,公(天祥)为文哭之;颜氏亦陷死于崖中,亦庙于其地。妻欧阳氏、二女柳娘、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
对于文天祥毁家救国难的行为,祥兴元年(1278)六月二十二日,行朝降诏进行大加褒奖: “敕天祥:才非盘错,不足以别利器;时非板荡,不足以识忱臣。昔闻斯言,乃见今日。卿早以魁彦,受知穆陵(理宗),历事四朝,始终一节。虏氛正恶,鞠旅勤王;皇路已倾,捐躯殉国。脱危机于虎口,涉远道于鲸波。去桀就汤,可观伊尹之任 ;归周避纣,咸喜伯夷之来。方先皇侧席以需贤,乃累疏请身而督战,精神鼓动,意气慷慨。以匈奴未灭为心,弃家弗顾;当王事靡盬之日,将母承行。忠孝两全,神明对越。虽成败利钝非能逆睹,而险阻艰难亦既备尝。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如朝宗(潮中)之水,万折而必东。……
朕今日既戒,六月于征,倚卿爱君忧国之忠,成我刷耻除凶之志,缅怀耆俊,深切叹嘉。”
八月,行朝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封母亲曾德慈为齐魏国夫人,文璧权户部尚书。九月初七,母亲曾德慈病死于惠州,享年65岁。十一月,长子道生也病死在惠州,时年13岁。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身边的监娘和奉娘也死于战乱之中。
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大战于新会厓山海上,南宋行朝战败灭亡。陆秀夫背负祥兴帝赵昺投海以殉国难,战死和殉国难者十余万人。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从广州被押解北上元大都,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多后,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元世祖忽必烈曾说“谁家无忠臣”。文天祥就义后又说:“文丞相,好男子,不肯为吾用。一时轻信人言杀之,诚可惜也!”
十二月初十,在东宫的欧阳夫人奉旨前去柴市为文天祥收尸,张弘毅及江南十义士收敛遗体,暂时葬于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旁,以便将来迁葬回江西老家。
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张弘毅把文天祥的骸骨带回到庐陵,交给文家,至元二十一年(1284)葬于富川东南二十里鹜湖大坑,实现了文天祥“狐死首丘”归葬家乡的愿望。
文璧于至元十八年(1281)九月赴任临江府(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他派人到广东河源把母亲曾德慈的骸骨迁回老家。元二十三年(1286)七月十七日,安葬于庐陵淳化乡靖居里三采之原。
文天祥就义后的第五年(即1286年),文璧辞官从广西回江西老家,以丞相前请,得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
欧阳夫人原来在东宫,后来与其婢女翠哥跟随公主下嫁驸马高唐王,住在大同路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白塔村)栖真观。直到大德八年(1304),欧阳夫人才和文升(嗣子)一起回到庐陵,不幸于大德九年(1305)二月十九日去世,葬于富川南二十里之洞源。
柳娘后来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赵王去了沙靖州,死于大德年间(1297--1307)。环娘后来也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岐王去了西宁州(青海西宁),直到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她才在河州(甘肃临夏)养老。柳娘和环娘两人皆无生育。
在老家文山之麓,当年文天祥建造的文山别宅,有一道体堂, 文璧与文富(文升的长子)及张宏毅等乡人,搜集文天祥诗文,于1296年开始在道体堂刊刻《文山先生文集》,史称“道体堂刻本”,这是中国首个私人刊刻本。
“道体”,盖谓士君子立身行己,必以体道为心也。
《文山先生文集》共二集,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共集三十九卷。前集三十二卷,经百方搜访,自宝祐乙卯后,至咸淳甲戍止。刊刻于元贞二年(1296)太岁丙申冬至日。后集七卷,更当访求,陆续入集,刊刻于大德元年(1297)丁酉中秋日。
文天祥殉国五十一年的元统改元年(1333)七月,孙子文富为湖广省检校官,其在道体堂开始刊刻(元)辽阳儒学副提举庐陵人刘岳申撰写的《文丞相传》。十二月朔,(元)参议中书省相台许有壬为之作序,使《文丞相传》在元代“盛行于天下”。
道体堂原为文天祥隐居文山时的住所,后成为刊刻文天祥著作和纪念文天祥的场所。
元代的文史大家黄溍曾在《文丞相祠堂记》中说:“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明代的房安在《文山集序》中说:“嗟夫,丞相虽死,其精神在天地,勋名在简册,足以辉六合而照万世。至于成败利钝,天实为之,非人力也。”
清《四库总目提要》评曰:“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其延试对策及上理宗诸书,持论直,尤不愧肝胆如铁石之目。”(清)钱士升在《文天祥》中说:“夫成败,天也;忍败以希成,人臣无己之念也。一息尚存,一息留未亡之忠义,岂必以死为得、生为失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天下事未可知,吾怜其志而已。”
(清)陈弘绪在《宋少保信国文公传》中说:“嗟乎!使从信国之谋,赵氏岂遽至于亡哉?信国孤忠大节,万代之所瞻仰。予独惜宋之君,相得一信国,而卒不能尽其用也。悲夫!”
文天祥世系(富田):
天祥--升子(嗣子)--富、实、宏(三世)--美韶、美化(四世)--彦忠--子旭--如陵--承荫(号南庄)--毓恕--烨--思圣--步廷---祖钰(十三世)--有焕(十四世)--从修、从售、从保、从伟、文佑(十五世)---凤翔、凤翊、凤翀、蔚远(十六世)--存潔(十七世)--光燦(十八世)--光裕、光斗、攀丹、文柱(江苏布政使)(十九世)。(文成、文星、文柱三兄弟,其父亲是光燦,爷爷是存潔)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6-21 22:21
文天祥两次任右丞相
度宗咸淳七年(1271), 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历史上的元朝就是从这一年真正开始的。咸淳十年(1274)九月,令伯颜率20万元军挥师南下,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南宋军队节节溃败,鄂州、襄阳、樊城等重镇失守,大批将领纷纷降元。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朝廷谢太后下《哀痛诏》,号召各地勤王,还专门给文天祥下了一道圣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执行),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文天祥尽出家产以充当军费,招募义军五万人,从赣州直奔都城临安勤王。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十日,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出使元营,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被元军扣留,二十一日,朝廷任命贾余庆为右丞相,这样文天祥第一次任右丞相也就两天。不久,文天祥随“祈请使”北上元大都,二月十八日至镇江,二十九日晚,文天祥一行12人在镇江逃脱,泛海南归至福州。
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行朝重新任命文天祥为通议大夫、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又组织义军继续勤王。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7-27 15:02
谒文丞相祠
正气堂前祭文山,九州共庆民族兴。
和林旧址今仍在,牧马西山落日归。
说明:
和林,即外蒙古哈拉和林,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都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大战四年,景定五年(1264),阿里不哥战败,两年后去世。哈拉和林被忽必烈占领,后成为元朝陪都,汗位的象征。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9-2 21:08
宝安文氏始祖---文应麟
据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通谱》载,应麟讳远,字奋武,号配圣,仗义尚节,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长子,其出生年龄在《文氏通谱》等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据宋东莞遗民录《文应麟传》载:“景炎中(1277),天祥以枢密开府惠、潮,弟璧亦以户部侍郎任惠州,应麟往依之。”也就是说,应麟不是在惠州出生的,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
据《覆瓿集》载,赵必象(1245--1294),字玉渊,号秋晓,太宗十世孙,宋皇室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后裔。祖父汝拾于淳祐年间因官从闽赴粤任广东盐干,“司户侍盐干于广,遂家东莞之栅口。”以官为家,乃宋宗室赵氏入莞之始。咸淳元年(1265年)弱冠的秋晓与父亲崇䛆同登进士,时称“桥梓联辉”。 父亲赵崇䛆任修职郎、南安军司户参军,不久,以“父子窃禄,是取赢于造物也”为由归隐,“乃结屋邑之柵口居焉,插柳艺兰,角巾逍游,同俗谐世,日狎渔翁钓叟,目送风帆鸥鸟,以自乐。”
赵秋晓初任肇庆府高要县簿尉,檄摄四会令,再仕文林郎、南安军南康县丞,治理有方,卓有能声,百姓德之,为立祠。后来,父亲崇䛆病逝,秋晓弃官归侍,隐居读书教子。
元兵入侵广东时,赵秋晓力劝熊飞勤王抗元,并对熊飞说:“出师无名是为盗也。吾闻宋王舟于海上,将遣赵溍、方兴制置安抚东广,不若建宋号,通二使,尊宋主,然后举兵入城。事成则可雄一方,不成亦足以垂不朽。”并捐家资三千缗、米五百石以助军需。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惠州设同督府,赵秋晓专程前往拜谒,相与论时事,慷慨陈词,凄然泪下,“丞相伟公之义,辟公以朝散郎,佥书惠州军事判官兼知录事”。文天祥弟文璧为行朝总领,亦屯于惠州,特别敬重厚爱秋晓,每事取决都与其商量。赵秋晓有《和文文山中秋赏月韵》诗:
中秋有月更有酒,乐事赏心并二难。
万里无尘銀世界,一清彻底玉溪山。
素娥伴兔夜无寐,仙侣乘鸾晓未还。
老子南楼动吟兴,风吹香句墮尘寰。
祥兴元年戊寅(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二月初六日,宋、元大战于新会崖山,南宋行朝战败覆灭,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战死与殉国难者十余万人。
南宋灭亡后,元朝以故官例,授赵秋晓将仕郎、象州儒学教授,但其“山林之意已坚”,不受元招,隐居于东莞的温塘村,足不入城郭。惟西走大奚(今香港大屿山),东走甲子,短衣敝笠,徘徊海岸,不挟一童,每望崖山则伏地大哭,画文丞相的肖像挂于厅堂,朝夕泣拜。其另一宗室赵东山,每凭高瞻崖山之云,则悲歌慷慨涕泗潸然。不久,赵秋晓成立以其为首的东莞遗民诗社,朋侪二三,更倡迭和,成员有:赵东山、李春叟、陈庚、陈纪、文应麟、李用等二十五人。诗社主要以梅花等为主题组织唱和活动,表达诗人们的隐逸情怀和高洁不屈的品格。抒发黍离之悲、铜驼之怀,以寄怀国之情。
文应麟与赵秋晓等相友善,是名门望族。今存其诗二首,其一《题画》:
草亭写向苍烟洲,有客携琴访旧遊。
远树淡秾描两岸,峰岚映水翠欲流。
据《康熙新安县志》载,“望烟楼,在凤凰岩下,传文丞相侄(堂侄)文应麟子孙家于岭下(凤凰古村),为何左丞部将。”何左丞即“东莞伯”何真也。
据《庐江郡何氏家记》载,何真(1321-1388),字邦佐,号罗山,东莞人,少年丧父,由母叶氏教养,好儒,善击剑。东莞生产和管理海盐的历史悠久, 按《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宋时东莞有靖康、东莞、黄田、归德等盐场,是广州府的主要产盐区。
元末广东群雄竞起,东莞境内势力最强的几个乡豪如文仲举、郑润卿等,控制着东莞辖区的靖康、东莞、黄田、归德等几大盐场和盐栅,他们不仅控制食盐生产和运销,也控制这些地区的盐民。面对乡豪割据混战的局面,势力弱小的何真不得不依附归德场的文仲举。不久,何真与文仲举分道扬镳,他回到东莞坭冈(今罗湖区泥岗),此时何真家庭也发生变故,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他自己也大病一场。至正十八年(1358),何真娶继妻廖氏,廖氏“乃黄田场盐官女,本官北方人家,法纯良,继母贤淑慈爱” 至正初,何真为河源县务副使,转任淡水盐场管勾。
至正年间,岭南强盗四起,在州郡放火抢劫,何真组织义兵保卫乡里,他到归德盐场,文七偕侄文朝贵来降,何真命文七守营,文朝贵随侍。何真平叛有功,元帝更慷慨授职,何氏家族自曾祖至何真诸子、诸位部将皆有封赠。至正二十六年,何真彻底产除东莞、惠州境内最大的对手王成武装集团,雄踞一方,霸主之势已成定局,有部将建言不如效仿西汉赵佗,趁天下大乱之际,割据岭南称王。然而,他不仅不称王,反而将劝言者斩杀。因此,何真的崛起,与控制东莞、惠州地区的盐场密不可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明”,改元洪武。何真归降明朝之后,即率其部属入京觐见明太祖朱元璋,何真授任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其百余名部将,各授府州县官,拨随任轮差。洪武三年(1370)何真调任山东行省参政,同年,朱元璋开始陆续封赏功臣,即六公、二十八侯、二伯。洪武二十年(1387)何真获封“东莞伯”,赐丹书铁券,次年,何真去世,朱元璋“亲为文祭之,令在朝百官素服三日,命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遣官护其表,复赠侯爵,谥忠靖。”并让其长子何荣祖袭爵“东莞伯”。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凉国公蓝玉以谋反罪被诛,此案牵连被杀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成为明初四大案之一。何真家族也受牵连,其长子何荣祖、二儿子何贵祖、三儿子何宏祖皆丧命,蓝玉谋反案不仅牵涉何真兄弟子侄及孙,其姻亲受株连亦不少,而且其许多部属也牵入其中,身在广东的五子何崇祖得以幸免,其率子侄逃往香港躲避。数年的逃亡生活,苦不堪言:“诚岭南罕有不幸家,罹池鱼之祸,兄弟八人止二兄存,二侄一孙,余父子五人得以复生,泪思避难六载,不日不忧一死。日无温饱夜无枕毡。度日如年,朝不保夕。”
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诏赦内大辟(死刑)以下咸赦下”,何崇祖父子侄孙才得以“苟幸一生,复见天日”,后世居于罗湖笋岗松围下。今有“元勋旧址”尚存。
受何真家族的影响,宝安名门望族的文氏也逐渐衰落,600年间几无一人仕宦,只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东莞涌头人,文超灵中进士。明万历元年(1573),以茅洲河为界,从东莞县辖区分出新安县;民国三年(1914),新安县更名为宝安县。据《文氏通谱》载,天球公(文璧)与堂弟天瑞二公为广东始祖,文应麟为宝安文氏始祖,文氏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宝安区松岗街道东方村、潭头村,福永街道的白石厦村、凤凰村,及福田区的岗厦村。
一世
天瑞,名辉,号东山,丞相从弟也。宋季,从兄璧公任广东惠州府太守,公从来惠,留家娶冼氏,生子远,字应麟,仍居惠州。复自惠州徙万州,住梁村溪南,买置田地,因姓名地曰文田,生宋嘉熙庚子五月初九亥时,卒元大德戊戌五月初三巳时,复娶梁村王三官之妹王氏,生淳祐庚戌八月十四申时,卒元大德丁酉正月初十,葬文田溪北和尚墩丙向,子五:远、举、焕、炳、炜。
二世
应麟,讳远,字奋武,号配圣,谋为迈众,好义乐施,生平豪爽,浪游四海,见宝安东渚沃土膏腴,因由惠州而徙居之。后家恢广,累富万,遇岁荒,筑望烟楼,望人家绝烟火者,即召而与之粟,事载邑志。娶岑氏,合葬古溪蒌棚下丁向之原,新安城内建有公祠,至修谱事,尚有白石下、岭下同一房,未经与事,子二:起东、起南。
三世
起东,行一,字卓尔,号立斋,官元总督军马宣慰使(从二品),生元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戌时,卒元至顺庚子十月十四辰时,配黄氏,合葬茅迳深溪。子五:仁、义、礼、智、孚。
起南,行二,字毅亭,生大德辛丑(1301年)二月初五巳时,卒至正壬辰八月十一。配曾氏,合葬榴花坑,后因时变墓无碑记,搜寻不得,酌于公族醮于起东公墓。子三:垂统、垂猷、垂勋。
四世
仁,行一,字人也,号四山,生元延祐己未(1319)正月廿五戌时,没洪武丙寅五月十三巳时,享年六十有八岁,配叶氏,生延祐戊午四月初八申时,卒洪武己巳二月初一亥时,享年七十有二,合葬于大岭山。子二:孟良、寅甫。
义,行二,字宜也,配何氏。子三:以常、永泰、永震。
礼,行三,字敬也,配周氏。子二:孟常、永谦。
智,行四,字知也,配冼氏,应麟祖祠尝业原系各房建积所置,智祖房德成出银三份,科二德中出银三份,科一嗣后轮值,德成位下收二,德中位下收一。子二:德成、德中。
孚,行五,原讳信,因避祖讳改名孚,字实也。配张氏,子一:永常。
垂统,行一,讳任弟,字延嘉,生元至治辛酉(1321)七月廿四,殁至正丁未五月初二,配胡氏,并葬石步,公由东渚羁子围徙居石步,子二:荫、萃。
垂猷,行二,字成创,生元泰定乙丑(1325)八月十四,殁至正甲辰四月初八,配陶氏,并葬土名松园冚,由东渚徙居石步。
垂勋,行三。
五世
文荫,字袭子,生于元至正乙酉年(1355),卒于洪熙乙巳年(1425),享年70岁,为香港泰亨乡始祖。
文萃,字挺华,号美裕,生于元至正丙申年(1356),卒于正统乙丑年(1445),享年89岁,为福田区岗厦村始祖。
作者: 深圳本地人文先生 时间: 2025-9-3 14:59
(, 下载次数: 2)
(, 下载次数: 2)
欢迎光临 深圳论坛 (https://wsq.sznew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