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标题: 好牌打成烂牌——五上《将相和》3 [打印本页]
作者: 磁之场 时间: 2021-1-4 09:01
标题: 好牌打成烂牌——五上《将相和》3
好牌打成烂牌——五上《将相和》3
教材——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将相和》)
.
原著——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浅析
改写似非信非达非雅。
愚以为,信达雅是改写必须遵循的原则。“信”,真实性,即改写须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理;“达”,语法性和逻辑性,即改写须在现代汉语基础上达至通顺、合理;“雅”,文学性,即改写须彰显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一、教材、原著的语意
(一)从教材可以读出:
1.双方一会面,秦王就要赵王鼓瑟。
2.无理由鼓瑟(指不说出理由)。
3.赵王上当鼓瑟。
(二)从原著可以读出:
1.双方会面,饮宴,至酒酣时秦王提请赵王鼓瑟。
2.有理由鼓瑟。
3.赵王上当鼓瑟。
二、改写之非信非达非雅
(一)非信。
1.教材删去原著双方会面之“饮宴,酒酣”,把“提请”改为“要”。
2.教材删去原著提请赵王鼓瑟的理由。
这样的又删又改,是对史实的篡改。
(二)非达。
1.教材的“双方一会面,秦王就要赵王鼓瑟”,成为渑池会的首选行为,较突兀,很反常,且易引起对方警觉而难以让对方入瓮。虽然教材后来也说赵王鼓瑟了,但从逻辑推理,此情此景赵王不鼓瑟的可能性会大大高于鼓瑟的可能性。
2.教材的“双方一会面,秦王就要赵王鼓瑟”固然突兀,反常,而“无理由鼓瑟”,更是大大地强化它的突兀与反常。
3.原著之会面,接着饮宴,合于常情。酒酣,喝得畅快尽兴,气氛较为融洽,此时提出鼓瑟,易于为对方接受;即使拒绝,也可以“喝多了”搪塞过去:进退有据。如此不但合理,还表现出政治人物富于心计的一面。可说是既达且雅。
(三)非雅。
1.教材的“双方一会面,秦王就要赵王鼓瑟”和“无理由鼓瑟”,可见秦王全无外交手腕。原著的“双方会面,饮宴,至酒酣时秦王提请赵王鼓瑟”和“有理由鼓瑟”,则可见秦王手段了得。秦王恭维在前(“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求在后(“请奏瑟”),让人听着顺耳,且不好推辞。两相比较,教材的秦王似是楞头青,而原著的秦王则是挖坑高手。文学性方面孰雅孰俗,不是一目了然吗?
2.当赵王中计后,秦御史即前书“(秦王)令赵王鼓瑟”,把赵王受辱之事坐实。秦方前恭后倨,变脸比翻书还快,而之前原著“有理由鼓瑟”的言辞,则起了铺垫的、对比的作用,这是教材的“无理由鼓瑟”所欠缺的。孰雅孰俗,更是一目了然了。
原著描述是好牌,教材改写像烂牌。如题——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笔者于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见拙文《同志仍须努力——<将相和>改动八处》,可网搜)。
欢迎光临 深圳论坛 (https://wsq.sznew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